秋分前夜,江城实验中学的晚自习课上,32岁的语文教师陆敏正讲解《赤壁赋》,突然发出“嗬嗬”的气音,粉笔从僵硬的指间滑落。学生们眼睁睁看着她捂住喉咙,面色涨红却发不出声,急诊病历上赫然写着:“急性失声,电子喉镜示声带小结Ⅲ级,甲状腺超声弥漫性病变。”
苏怀瑾接到电话时,刚从256章老周的霍乱抢救中抽身,白大褂上还沾着黄连素的黄色粉末。急诊室里,陆敏的丈夫举着银色喷雾瓶怒吼:“用了半年咽立爽,说是纯中药润喉,现在连课都没法上!”成分检测报告显示,薄荷脑超标200%,未标注的利多卡因像根毒刺扎在苏怀瑾眼底——这不是润喉药,而是披着中药外衣的神经毒剂。
“每天课前都喷,刚开始嗓子清凉,后来越来越哑……”陆敏艰难地在手机上打字,脖颈处的甲状腺轻轻肿大,像藏着颗随时会爆的炸弹。苏怀瑾搭上脉,弦细而滑,关脉涩如钝刀刮竹,典型的气滞痰阻、兼夹血瘀,舌尖轻轻一挑,舌苔白腻得能刮下一层黏液。
电子喉镜下,陆敏的声带边缘呈锯齿状增生,咽后壁淋巴滤泡密密麻麻如荔枝皮。苏怀瑾翻开《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的条文在手机荧光下泛着冷光:“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再看咽立爽的成分,薄荷脑强行清热,利多卡因麻痹神经,生生把“化痰理气”变成了“闭气留瘀”。
“他们懂半夏厚朴汤的‘治痰先治气’,却用薄荷脑破气,用局麻药掩蔽症状。”苏怀瑾碾碎喷雾瓶,清凉油味中混着化学制剂的腥甜,“气郁则痰聚,痰阻则血瘀,现在她的喉返神经已经被纳米纤维缠住了。”
护士突然惊呼:“患者甲状腺触痛明显,TSH指标飙升!”苏怀瑾看着化验单,TSH 8.2mIU/L,甲状腺超声显示血流信号紊乱,而唾液样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闪烁着银光——TC-112纳米纤维正以螺旋状切割黏膜细胞,和256章老周肠道里的TC-111如出一辙,只是这次目标换成了咽喉。
病理科实验室里,陆敏的甲状腺组织切片让苏怀瑾瞳孔骤缩:滤泡上皮细胞间嵌着银色纤维,结构与TS集团“咽喉神经调控芯片”的专利设计完全一致。“这些纤维释放神经毒素,”张主任递来免疫组化报告,“喉返神经的髓鞘正在脱落,相当于给声带套上了枷锁。”
苏怀瑾突然想起256章老周的肠道菌群报告,TC-111破坏肠道屏障后,TC-112紧接着攻击咽喉,完美契合《黄帝内经》“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系统观。他掏出手机,国际卫生组织的加急邮件证实了猜想:全球已有189例类似病例,均检测出TC-112,且患者最终都出现声带麻痹,为“智能声带修复装置”创造了适应症。
“必须先破气结,再化痰瘀。”苏怀瑾当机立断,“半夏厚朴汤加柴胡、郁金,半夏用姜炒降燥,厚朴姜制宽中,再配合天突穴贴敷。”煎药室里,他特意选用水半夏,法炒至表面金黄,“生半夏有毒,法半夏才是化痰不伤阴的关键,TS集团故意用生药粉,就是要制造黏膜损伤。”
陆敏服下第一碗药后,咽喉部传来温热的涌动感,像久旱的土地迎来细雨。苏怀瑾亲自调配外敷药:半夏、厚朴打粉,用姜汁调成糊状贴敷天突穴,“天突穴通喉咽,姜性散,能化开凝滞的痰气。”配合超声雾化吸入糜蛋白酶,声带小结的水肿稍有减轻。
但真正的危机在午夜降临。陆敏突然出现窒息感,血氧饱和度骤降至85%,喉镜显示声带水肿加剧——TS集团的纳米纤维在酸性环境下加速释放毒素。苏怀瑾立即改用半夏厚朴汤合四磨汤,加入沉香粉冲服,“气行则痰行,现在必须打开中焦的气滞。”
凌晨三点,当苏怀瑾在值班室稍作休息时,窗外传来玻璃破碎的声响。一群蒙面人闯入病房,目标直指陆敏的甲状腺活检样本。苏怀瑾抄起灭火器阻拦,混战中瞥见领头者眉角的疤痕——正是256章在发酵罐前逃脱的TS集团首席工程师。
破晓时分,苏怀瑾带着执法记录仪潜入TS集团旗下的“清嗓生物”工厂。雾化车间里,纳米纤维正以气溶胶形式融入咽立爽溶液,每条生产线都标着“TC-112咽喉适配型”。他在中控室发现了更骇人的秘密:陆敏的喉返神经电生理数据正在实时上传,AI算法正模拟“智能声带芯片”的植入位置。
“苏医生,你比疾控中心快多了。”疤痕男的声音从广播里传来,车间顶棚突然喷洒银色粉末——是高浓度TC-112。苏怀瑾立刻捂住口鼻冲向安全出口,身后传来机械臂的嗡鸣,那些本该制药的设备,此刻正挥舞着金属臂爪,像极了陆敏喉镜下增生的声带组织。
侥幸逃脱后,苏怀瑾在路边摊买了碗热粥压惊,手机突然收到匿名视频:TS集团高层正在调试“咽喉神经调控芯片”,陆敏的甲状腺三维模型上,红色光点精准定位在喉返神经分支,而背景屏幕上,258章吴大爷的肺功能数据正在同步滚动——呼吸系统的全面攻击,早已悄然布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