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月10日,英法德奥俄明清七国就“弗里德里希事件”该如何处理在伦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会议厅内气氛凝重,各国代表围坐在一张巨大的橡木圆桌旁。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正襟危坐,目光不时扫过在场的各国代表。法国代表保罗·康邦面色阴沉,德国代表贝特曼-霍尔维格则显得有些焦躁不安。
明帝国本次派来的是明驻英国大使李轩成,他注意到俄国代表萨佐诺夫正在和奥匈代表贝希托尔德窃窃私语似乎是在争论塞尔维亚问题,很明显的贝希托尔德在这次争论中占了下风。
"先生们,"爱德华·格雷清了清嗓子,打破了会议厅内的低语声,"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是为了避免一场可能的灾难。"
"灾难?"贝特曼-霍尔维格冷笑一声,"阁下所说的灾难,是指德意志帝国正当的自卫权利吗?"
康邦立即反驳:"自卫?请问贵国在阿尔萨斯-洛林的军事调动,又该如何解释?"
“是吗?那根据我国的情报法国也在凡尔登部署了不少部队啊。”霍尔维格冷冷回答,“贵国是不是打算打一场世界战争呢?”
康邦闻言脸色一变,正欲反驳,李轩成却突然开口打断了两人的争执。
"诸位,"李轩成用温和但不失力度的语气说道,"我认为我们今天聚集在此,不是为了相互指责,而是寻求和平。"他环视四周,继续道:"明帝国作为一个崛起的新兴大国,深知和平的可贵。我们不希望看到欧洲陷入战火,这对谁都没有好处。"
萨佐诺夫皱眉道:“李大使,虽然俄国不打算介入东方的事情,但是贵国最近难道不是在军事动员吗?”
李轩成不动声色地抿了一口茶,平静地回答:"萨佐诺夫先生,明帝国的军事动员完全是例行性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有义务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例行?"萨佐诺夫冷哼一声,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那我倒是要问问李大使,贵国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已经在封锁海域这件事贵国改作何解释?江南已经聚集了超过50个师这件事贵国又要怎么解释呢?”
李轩成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他缓缓站起身,双手撑在橡木圆桌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在场各国代表。"萨佐诺夫先生既然提到了这个问题,那我也不妨说得更明白些。"他的声音依然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您说得对,我们确实在进行军事部署,但这难道不正是因为某些国家在远东地区的频繁活动吗?"
这下子压力来到了清国代表陈玉尘的身上,各国代表的目光都落到了这个上任还不到一个月的外交大使的身上,其中英法俄大使的眼中带着鼓励与支持,而德奥明大使的眼中带着血光。
陈玉尘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他的手指不自觉地绞紧了桌上的文件。作为清国新任驻英大使,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到局势的走向。
"诸位大使先生,"他站起身,声音略显颤抖,"清国一向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与俄国、英国、法国都签署了友好条约,同时也珍视与德国和明国的传统友谊。至于远东地区的部队调动......"
李轩成突然开口打断,“关于这方面,我国可以退让,但是我们这次来不是来讨论‘弗里德里希事件’的吗?清国大使,作为本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您难道就没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吗?”
"关于弗里德里希号的事件,"陈玉尘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目前还在调查中。我们已经组建了专门的调查组......"
贝特曼-霍尔维格猛地拍案而起,“调查?!你是在开玩笑吗?!我们的皇储差点死在你们的枪下你和我说调查?!”
陈玉尘被霍尔维格突如其来的怒火吓得后退了一步,他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连呼吸都变得困难。
“冷静!冷静!”爱德华·格雷不断敲击着桌子,以此来使这场争吵结束。
会场内的气氛瞬间凝固。贝特曼-霍尔韦格的怒吼声在房间里回荡,他的面部因愤怒而扭曲,双手紧握成拳。陈玉尘脸色苍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一步。
"我想各位都需要冷静一下。"爱德华·格雷站起身,试图缓和剑拔弩张的气氛,"这样的对峙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
中场休息时,霍尔维格找到了在休息室里饮茶的李轩成。李轩成不慌不忙地放下茶杯,示意霍尔维格在对面的沙发上坐下。休息室里只有他们两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茶香。
霍尔维格压低了声音,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德皇让我给贵国一句话——战争。”
李轩成轻轻放下手中的茶盏,瓷器与木桌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的目光落在杯中那片悠然沉浮的茶叶上,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我国的意见也是一样,那么接下来就只有奥匈大使的意见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