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路程,眼看着就到洛城了,若筠坐在车上归心似箭,可又有些近乡情怯!出发前已经写了信回侯府,并不是为了告知行程,而是为让爹爹娘亲先有个心理准备,虽信中并未提及落胎一事,但自己这个时间回家,爹爹娘亲定然能想到一二,届时便不会为了见不到外孙过度伤怀。
……
冬日的洛城比起义阳要寒冷很多,今日一早竟还下起了雪,起初稀稀零零的雪花随风飘落,将近午时从天而降的雪花越来越密,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洛城的城墙和城里城外的道路上。
午后未时,洛城城门口一匹高大的骏马旁,一大一小两个身影站在那里,始终面向着入城的官道观望。那个小小的身影在寒风中不停地张望着,时不时地还跳起来看,似乎这样就能看得更远些。
“爹爹,姑姑怎么还不来呀?”
清脆的童声打破了冬日城门口二人之间的寂静,是一个灵秀的小男孩,扯着身旁男子的衣袖,眼中满是期待。
被唤作爹爹的男子,正是杨侯府的二公子杨若琨。他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温声道:
“别急,姑姑和姑父的马车应该快到了。你呀,等会儿可得好好表现,别让姑姑失望。”
男孩儿就是杨若琨的长子杨子栩,他用力地点点头,小脸因为在冷风中吹了多时再加此时的兴奋,已如红彤彤的苹果:
“孩儿知道啦,我这次还要把新学的文章背给姑姑听。”
就在这时,远处的官道上一队骑兵护卫后,几辆马车缓缓驶来。车旁跟着百十几名骑兵护卫,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精骑兵将。
杨若琨一眼便认出了那是回京的楚王元远和妹妹若筠的车队,忙抱起儿子上马迎了上去。
走到近处时,杨若琨已经看到一辆马车边骑马随行的人,正是楚王元远。
因已近洛城,元远在接到皇兄对自己请奏的携王妃回洛城省亲奏报的准奏诏书时,便将随行带来的五千精骑安置在了洛城外二十里地的御用的京城守备虎贲营,自己只携家眷和一百名骑兵护卫向洛城而来。
此时元远也看到了迎面而来的杨若琨父子俩,忙抬手示意,车队护卫一声号令,行进中的车队护卫立刻整齐划一的勒马停下。
一辆马车缓缓停下后,车门打开,若筠已顾不得车里的芷茹和芷舒劝解,迫不及待的探头出来要下车,元远就在若筠的车旁,此时已经下了马来到马车旁边,搀扶着若筠并叮嘱着她不要急。
若筠听着元远的提醒也是慢不下来,元远只得轻托她的腋下减轻她落地的冲击。若筠的眼睛从车门打开起就一直看着马上的杨若琨和他怀里的小子栩,面色虽有些苍白,却难掩眼中的激动。此时杨若琨的马也已到了马车边,若琨抱着杨子栩下了马,若筠眼眶一红,快步迎上去站到了哥哥面前,
“二哥哥!”
若筠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杨若琨眼眶也微微泛了红,轻轻拍拍妹妹的肩膀:
“若筠,可算把你们盼回来了。”
杨子栩站在爹爹身旁,抬起头对着杨若筠脆生生地唤了一声:
“姑姑,子栩也好想你呢!”
若筠蹲下身子,将杨子栩一把搂在怀里,声音因激动有些颤抖:
“子栩,你怎么长这么高了,姑姑都快认不出来了。”
杨若琨看着妹妹略显憔悴的面容,心中满是心疼:
“路上辛苦了!外面冷,若筠快上车,咱们回家。”
几年未见,元远与好友杨若琨也是百感交集,此时也只伸出右手曲臂握了一下拳,彼此拍拍对方的肩头算做无声的问候。
子栩自是不肯再与爹爹同骑,而是随姑姑坐上了马车。马车晃晃悠悠,若筠搂着小侄儿看着车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坊间繁华,心中五味杂陈。杨若琨骑马走在若筠马车边,对车窗内的若筠道:
“若筠,记得你曾说在川蜀时难得见到雪,你回来那年也没下雪,今天正好赶上这场雪,可见是洛城也在欢迎你回家呢。”
若筠微微一愣,感觉哥哥此时说的事,似乎已经是上辈子那般遥远,神思回转,不经意中心底又闪过一丝痛,但很快就掩饰过去,勉强笑道:
“是啊,川蜀和义阳冬天都显少下雪,可冬天看不到雪总觉得有些遗憾,这回还真巧呢……”
说着,看到怀中的子栩有些诧异的看着自己,忙换了欢快的语气道:
“许久没见爹娘和哥哥嫂嫂,还有我们的小子栩,还真是怪想的呢。”
从若筠前后语气的骤变,杨若琨似乎察觉到了妹妹的异样,他探询的目光扫一眼妹妹马车的车窗,却不多问,只看似随意的接着若筠的话头道:
“现在已经到家了,这次你们回来过年关,咱们一家人就可以好好聚聚了。”
……
从一进洛城城门,裴诗瑶的马车就与若筠的马车分道而行了。本来应该是所有马车先回到洛城楚王府,安顿好后王妃、侧妃再择日各回各家省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