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这些,周忱带领几名工匠与工部官员开始对路面做最后的检查。
工部官员也同步记录路面状况,这些项目均由建筑公司承建,尽管隶属于工部,但运作并不归工部直接管理。
工部主要负责验收结果,收集相关资料,为后续验收做好准备。
朱瞻基没久留,他可不是那种没事找事的闲人,家里还有两位需要陪伴的小*等着呢。
他自然不愿同那些爱凑热闹的人一起迎着寒风站着。
刚踏入仪凤门的朱瞻基,还未缓过神来,就被一名太子府的小太监拦住。
“太孙殿下,太子殿下请您过去。”
顺着太监所指的方向,朱瞻基注意到太子的车驾竟然就在不远处候着,显然是在等他。
他心中疑惑,不知父亲又要玩什么花样,但还是随太监去了。
马车里,朱高炽舒适地倚在软垫上,手中翻阅着《大明日报》。
朱瞻基瞄了一眼日期,正是今日。
自父亲将报纸做得有声有色后,他对这份报纸的兴趣便淡了不少,除非有大事发生,否则朝政部分大多由朱高炽自行处理,而他本人也是闲时才偶尔翻阅一下。
察觉儿子目光落在报纸上,朱高炽递给他另一份:“看看?”
朱瞻基接过报纸,最近并无大事,朝政新闻及赈灾报道都减少了许多。
随着赈灾资金到位,受灾百姓已得到妥善安置,近期应天附近甚至鲜有难民涌入。
朱瞻基对此并无惊讶,既然是花钱,总该有点效果吧?
朱高炽见儿子专注朝政,说道:“各地记者已陆续前往灾区,靠近应天的地区灾情基本稳定,记者们带回的消息与报纸内容一致。
不过偏远地区的状况尚未传来。”
说着,朱高炽面露忧色。
作为多年监国者,他知道每逢大灾大难,总有人想趁机谋私利。
即便派了监察御史下去,但在遥远之地,监管仍难以到位。
“这些事不可避免,但记者们已在路上,早晚能揪出那些蛀虫。”
朱瞻基回应一句,继续阅读报纸。
他对这类事兴趣不大,“水至清则无鱼”,无论哪个朝代,都无法杜绝此类现象。
他所能做的,不过是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罢了。
“你对那些记者倒是相当信任啊!”
朱高炽看着儿子这模样,忍不住摇头叹息,心中满是无奈。
记者的事眼下还未见成效,可他儿子却已信心满满。
然而朱高炽心中有所顾虑,朝廷派来的御史监察虽不少,成效虽好,但时间一长,总有人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记者一事在他看来也是如此,他只盼着这次能多抓些人,狠狠震慑一下朝中的官员。
想到这儿,朱高炽便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说道:“近来报纸卖得愈发迅速了,你安排的那些报童,刚从报社拿出几十份报纸,就被堵在门口抢购一空。
不少人买不到,就直接跑到报社去,报社印多少他们就买多少。
有时印刷跟不上他们的购买速度,他们就在报社门前排起长队等待。
如今报社的报童也不用走远了,只要把报纸拿出来就能立刻卖光,一个个都乐得合不拢嘴。
这样赚钱的速度,可不比大人差。
这事下面的人已经向我反映多次了,我想着不如扩大报社规模。”
朱高炽提到报童时,脸上带着哭笑不得的表情。
毕竟这种赚钱方式实在太简单了,拿着报纸出门就能赚钱。
那些孩子一次能拿几十份,这样一来,报社门口一趟下来就能挣几十文钱。
比起一些大人,这赚钱的速度丝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朱瞻基听后也忍不住笑了,说道:“报社确实该扩大规模,不过那些报童就不用管了。
这些孩子本就贫困,靠自己劳动挣点钱,即便轻松,也是他们应得的。”
“而且,一天的报纸就那么多,这么多孩子分,其实每人也分不了几文钱。”
应天府作为大明的文化中心,这里的读书人和朝廷官员中识字的实在数不胜数。
起初报纸刚出现时还好,但随着热度上升,以目前报社的规模,显然难以满足这么多人的需求。
朱瞻基对此早有预料,停顿片刻后问:“父亲,关于报社设立分社的事,您有计划了吗?”
朱高炽听完儿子的话,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接过他手中的报纸,翻到背面,指着原本的诗词歌赋版块后新增的小版块说道:“你看这里!”
朱瞻基微微一怔,随后顺着朱高炽所指的方向望去,立刻察觉到那新增的部分内容:
“自古以来,凡欲有所作为者,何曾离得了贤士良才相助?及至得遇贤人,往往出身乡野之间,并非侥幸相逢。
今大明日报初创,急需贤能之士。
无论大明各地,各分社均需招募四五名编辑,无须担忧,诸君若能助我发掘潜藏之才,唯才是举,我必重用。
——大明皇太子朱高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