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这段时间正常工作外,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日军治安强化运动的方法。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耗费了无数脑细胞,终于写出了一份破解方案:
首先李振华总结了后世八路军反扫荡策略。
1、提出把对敌占区和接敌区的工作与对伪军伪组织的工作提到重要地位,成为今后布置工作的着眼点,改变过去关门建设根据地,到敌占区去捞一把的做法。
2、由于敌人的残酷压迫,民族矛盾的激化,全国抗战、特别是敌后抗战的艰难,伪军伪组织发生不安和动摇。这就造成伪军伪组织中的两面派动摇于敌我之间,既照顾敌人,又照顾我军。李振华提出过去我军对这种人一律打击是不对的。正确做法应当是给这种人一个机会,推动其进步。使他们从两面照顾,到对敌应付,而对我真诚。要替这些人寻找办法应付敌人,替他们保守秘密,尊重其人格。要争取两面派。
3、对于敌占区和接敌区的群众工作,李要广泛运用革命的两面政策,这一种通过合法形式掩护非法斗争,以公开工作掩护秘密工作的策略。加入一切有群众的组织,团结一切中国人,保护一切中国人的利益,人民少受一分损失,即民族多保存一分元气;和群众一起共同商讨应付鬼子、欺骗鬼子的方法,从长期打算,积蓄力量;反对痛快一时,使群众遭受不应有的打击。广泛团结了进步势力,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力
4、针对敌人对华北实行自首政策以瓦解我抗日组织的阴谋(如强迫群众写反动口号,填反正自愿书,买回心票,胁迫党员和抗日干部家属逼干部回家,策动秘密自首等),要加强气节教育,同时对被胁迫叛变者,仍争取其回头抗日或保持中立。要改变过去对自首者一律打击的做法。
5、关于坚持根据地的工作问题,由于敌人的封锁、切割,运动战的机会已大大减少,甚至在平原地区成为不可能,普遍的游击战将成为最基本的战争形式。提出大家把武装建设的重心放在地方武装的建设上,建设数百支脱离生产的、强有力的游击队和百万不脱离生产的有战斗力的民兵。根据地边沿区的游击队和正规军,要有计划地到敌占区去开展游击活动。利用乡村的散漫性,在新伪化的地区,组织起秘密的敌后抗日武装。
6、要多组织武装工作队,工作队30人至50人,队长和政委由政治上强、又懂得军事的干部担任,另配以知识分子及懂日文日语的干部到敌后去。在敌后可以通过宣传我军的胜利;访问伪军属,通过伪属给伪军伪组织人员发“回心抗日证”,记“善恶录”等,促使其少做坏事,争取进步;对破坏抗日的分子则发出警告。对知识分子则由武工队秘密拜访,个别交谈,告以形势,晓以大义。积极与日军争夺治安区的青年,宣传抗日思想,抵制日军的奴化教育。
参考正定高平村地道战的做法,提出广挖洞、深积粮的策略。
7、由于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挖地道的方法保全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粮食、牲畜放入地道。户户通地道、村村通地道,地道要防水、防烟、防潜入,军队和老百姓可以通过地道迅速转移,也可以通过与房屋构成立体防御体系,消灭进村的日军。
借鉴山东海阳地区广泛埋设地雷的方法,提出地雷战。
8、地雷战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就地取材,利用废铁、玻璃、石头等材料制造地雷,这些地雷工省价廉且不易被敌人发现。民兵们将集束的手榴弹和自制的各种地雷埋设在敌人必经或可能经过之地,如大道、田野、山脚、村边等,让敌人陷入处处有地雷的恐惧之中。这一战法与地道战相结合效果更好。
参考冀南平原、山东清河根据地挖道沟的方法,提出抗日沟战法。
9、抗日沟:“深达2米多,道沟的宽度要以“能阻止敌一切车辆而不妨碍百姓的交通”为标准,深度挖到能隐蔽人的全体为止。道沟不仅有干沟、支沟,而且要根据适用情况来确定其宽度、深度、坡度及内部构造。同时,还必须做到“沟沟相连,村村相通”道沟内增加了踏跺、掩体、散兵坑、排水井、排水沟、出入口等“构件”。道构为S形,
一是更加利于隐藏,二是能有效防止敌人顺道沟射击。连接县、村之间的乡村大道称为道沟;联络村与村,道沟与道沟之间的人行道沟叫做交通沟;沿着村落周围开挖的用作防空游击之用的叫做围村沟。一些地方还要挖防水沟、放水沟和将敌人引入沟内便于消灭的迷惑沟。
借鉴皖东梅花桩战法。
10、梅花桩战术的特点是将部队适当打散,分别部署在3至5处,其阵型如同梅花瓣般围绕中心纵深分布。面对日军采用的分进合击战术,梅花桩战术有效避免了被集中打击的风险。通过分散部署,使敌军难以锁定大规模目标;通过部队间的紧密配合,又能迅速集中兵力对敌进行致命打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