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轩遭黑衣人袭击一事,让朱瞻基意识到此事背后水很深。他动用王府的势力,四处打听黑衣人的来历,但一无所获。朱宇轩明白,这股势力隐藏得极深,想要找出幕后主使并非易事。然而,他并未因此退缩,反而探寻身世的决心愈发坚定。
在朱瞻基的引荐下,朱宇轩结识了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这些大臣对朱宇轩的才学和为人颇为赞赏,时常与他交流治国理政的见解。朱宇轩凭借着在江南的所见所闻,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如改革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加强军备建设,提高军队战斗力等,令大臣们耳目一新。
一日,朱宇轩随朱瞻基进宫面圣。朱棣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审视着下方的众人。朱瞻基向朱棣介绍了朱宇轩,朱棣听闻朱宇轩在醉仙楼挫败朱高煦阴谋,又见识过他的身手,心中已有几分赏识。他不动声色地问道:“听闻你对治国之道颇有见解,不妨说来朕听听。”
朱宇轩心中虽有些紧张,但仍镇定自若地向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如今我大明表面繁荣,然内部隐患不少。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官场腐败,政令难以下达;边境战事不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改革赋税,严惩贪官,加强边防建设。” 朱棣微微点头,又问道:“那你说说,如何改革赋税?”
朱宇轩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陛下,可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肥沃程度划分等级,不同等级征收不同赋税。同时,减轻商业税,鼓励商业发展,如此既能增加朝廷收入,又能减轻百姓负担。” 朱棣听后,陷入沉思。朱宇轩的这些观点虽大胆,但却切中时弊,若真能施行,或许能解决不少问题。
退朝后,朱瞻基对朱宇轩竖起大拇指,笑道:“朱兄,你今日在皇爷爷面前的表现,真是让我刮目相看。说不定皇爷爷会重用你呢。” 朱宇轩苦笑道:“我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只是我这一番话,恐怕会得罪不少人。” 朱瞻基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有我在,你不必担心。若有人敢为难你,我定不会坐视不管。”
然而,正如朱宇轩所料,他的言论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既得利益者纷纷上书弹劾他,指责他妖言惑众,扰乱朝纲。朱高煦更是趁机煽风点火,在朝堂上大肆攻击朱宇轩,要求朱棣严惩他。
面对众人的指责,朱宇轩并未退缩。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改革方案的可行性。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让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大臣也开始重新审视他的提议。朱棣见此情形,心中暗暗点头,他深知朱宇轩所言非虚,只是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一时难以推行。
就在局势僵持不下时,北方边境传来急报,北方部落再次集结兵力,意图南下入侵。朱棣眉头紧皱,召集众大臣商议对策。朱高煦趁机再次提出带兵出征,他信誓旦旦地表示,定能将北方部落打得落花流水,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
朱宇轩心中明白,朱高煦此举意在掌握兵权,他站出来说道:“陛下,汉王殿下虽勇猛,但北方战事复杂,非勇猛可破。臣愿与汉王殿下一同出征,为殿下出谋划策。” 朱棣看着朱宇轩,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思索片刻后,道:“好,朕命汉王为帅,朱宇轩为参军,即刻带兵出征。”
朱高煦心中虽不愿朱宇轩同行,但皇命难违,只得领命。回到王府后,他对谋士抱怨道:“这个朱宇轩,总是坏我好事。此次出征,他若敢多管闲事,我定不会放过他。” 谋士劝道:“王爷,此时切不可冲动。朱宇轩如今深受皇上赏识,若在军中对他不利,恐怕会惹来大祸。不如暂且忍耐,待立下战功后,再找机会除掉他。” 朱高煦冷哼一声,道:“哼,希望他别在军中给我添乱。”
出征之日,朱宇轩与朱高煦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离开京城。一路上,朱宇轩仔细观察军队的行军情况,发现了不少问题。军队纪律松散,士兵士气不高,粮草辎重的管理也存在漏洞。他向朱高煦提出整顿军队的建议,朱高煦却不以为然,道:“本王带兵多年,还用不着你来指手画脚。”
朱宇轩无奈,只得私下里与一些将领沟通,试图改善军队的状况。在他的努力下,部分将领开始重视军队的纪律和训练,士兵们的士气也有所提升。然而,这一切都被朱高煦看在眼里,他心中对朱宇轩的怨恨愈发加深。
大军行至边境,与北方部落的军队对峙。北方部落的首领得知明朝军队中有朱宇轩此人,心中忌惮不已。朱宇轩在京城的事迹早已传到北方,他的智谋和武艺让北方部落不敢小觑。部落首领决定先派人试探明军的虚实。
一日,一队北方骑兵突然冲向明军营地。朱高煦得知后,立刻下令迎战。朱宇轩却拦住他,道:“王爷,这恐怕是敌军的试探,不可贸然出击。” 朱高煦不听,执意出兵。结果,明军刚一出营,便陷入了敌军的埋伏。北方骑兵从四面八方杀出,明军顿时阵脚大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