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良久,朱元璋才缓缓开口,虽然这事看似偶然,更不太可能和赋闲在家的李善长有关,但他仍疑虑重重。
听闻此言,毛骧内心微微一喜,他作为皇帝的近卫,清除异己乃分内之事,这对他来说是一次立功的好机会。
“遵命!属下定当完成任务。"
毛骧立刻毕恭毕敬地答应。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可心中依旧焦虑不安。
其实除了李善长之外,他还有一件更大的心事,从未向任何人提起。
自明朝开国以来,他就隐约觉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影响着大局。
曾经他怀疑是白莲教残余势力,后来又认为不是,这些人虽会捣乱,但难以成就大事,否则就不会让他摘取果实。
之后他把目光转向了士绅阶层,他自己能够开创江山,离不开他们的帮助,若说这些人暗中操控局势,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近年来,随着国家安定,他大力诛杀文官,牵连了不少士绅豪族,除了惩治贪腐、谋取利益外,也有削弱这股隐秘势力的意图。
然而杀了不少人后,他发现似乎毫无效果,这股暗中力量依然存在,至今他也不知这股势力究竟是谁,或者只是自己的错觉?
转折部分不易书写,作者也是新手首次尝试,希望大家体谅。
(本章结束)
---
暂且不论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势力,李善长这个人必须妥善处理。
留在乡下他不放心,思量片刻还是决定召回。
话说回来,这些淮西功臣们虽是他打天下的兄弟,情谊尚存,但这些人太过张扬跋扈,难以控制。
不管是为百姓还是保全自家皇位,他都需要早做打算。
当年坚持给儿子封王,正是因为这个缘故。
不少大臣劝谏关于藩王作乱之事,他不是不知,但毫无办法。
无论亲情多么深厚,在江山面前都不值一提。
即便日后真有藩王叛乱,只要他妥善应对内外危机,最终这天下仍是朱家的。
他也并非毫无防范,本该随藩王赴任的重臣,都被他以借口留在京城,朱棣之前索要李伟时,也被他严厉呵斥。
兵力部署上也有讲究,藩王亲信的兵力不过几千人,大明主力仍在京师的天子亲军手中,各地卫所需奉旨调动,皇帝对藩王占据绝对优势,从不会吃亏。
(李璟隆堪称奇迹)
然而,时局变化令他倍感无奈,仿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与历代开国君主不同,他们都有庞大的家族支持,而他仅凭一己之力开创基业,朱家人口稀少,可用之人寥寥无几,如今仅剩李文忠,还时常与他意见相左。
至于亲生儿子,长子朱标虽已二十五岁,但其他分封在外的藩王更年轻,尚未成熟。
他自己已年过五十,按理说皇子皇孙应能独当一面,但他只能隐忍,静待时机。
这时,李伟的身影悄然浮现于脑海,眼中闪过异样的光。
此人虽懒散,能力却不弱,经此次拒命事件,他在文官中的口碑有所改善,尤其韩宜可、吴伯宗及新来的道同等正直大臣,对他颇为欣赏。
若加以扶持,可成为制约淮西勋贵的新势力。
最关键的是,李伟在朝中孤立无援。
但这也意味着不能再让李伟过于接近勋贵,最好是像对待某些文官一样,视其为敌人。
目前与李伟交好的勋贵只有沐英,他尚可信任。
此一时彼一时,当初让他接近勋贵是为了保命,如今形势所逼,即使将来小女儿守寡,也必须推出他。
只是想起李伟遇事总是推诿,朱元璋不禁头痛。
“那家伙最近在忙什么?”沉默已久的朱元璋忽然开口。
毛骧原本以为他要结束谈话,正准备告退,闻言愣了一下才回过神来。
李大人近日都在教坊司忙碌,似乎是在筹划新舞乐。
朱元璋听罢,冷哼一声,不满地说:"成天不干正事,就知道偷懒!"
随后,他又匆匆吩咐了几句,把李伟推入了一系列连环的困境之中。
无论他如何行动,都会陷入这些陷阱;若是停滞不前,等待他的将是重重一脚。
李伟尚不知自己已被层层埋伏,依旧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每日只顾着听曲赏舞,日子平淡却乏味。
喜欢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