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厂关于成立“催化剂应用与推广课题组”,并由千临担任负责人的决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不仅在研究所内部,甚至在整个军工厂的技术和管理层都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不到两个月,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修理厂借调人员,一跃成为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负责人,这种速度,在这个讲究资历、按部就班的年代,简直匪夷所思。羡慕、嫉妒、质疑、好奇……各种复杂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依旧没什么表情的年轻女同志身上。
任命下来的第二天,千临就正式走马上任了。研究所专门给她腾出了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虽然不大,但比起之前在大办公室里挤着,已经是天壤之别。办公室旁边,就是一个专门划拨给新课题组的小型实验室,门上挂了崭新的牌子,进出都需要专门的证件。
课题组的成员也很快确定了下来。王工作为项目元老和技术骨干,被任命为副组长,协助千临工作。对此,王工是心服口服,甚至可以说是感激涕零。他搞了大半辈子技术,深知千临那个催化剂突破的价值,能跟着这样的人干,他觉得是自己的运气。除了王工,还有几个之前参与过项目的老工程师也被划了进来,他们此刻看向千临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敬畏和期待。
此外,还有几个之前对千临方案表示过好奇、思想比较活跃的年轻技术员,也被吸收了进来。剩下的名额,则由所里统一调配,塞了几个据说是“基础扎实”、“听从指挥”的新面孔。
第一次课题组会议,就在那间崭新的小办公室里召开。千临坐在主位,面前摊开一个笔记本,上面是她连夜整理出的工作计划和初步设想。
“我的工作方式可能和大家习惯的不太一样。”千临开门见山,声音清冷,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需要的是效率和结果。讨论可以,质疑也可以,但一旦确定了方向,必须严格执行。”
她的语气没什么波澜,却自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这并非来自她的职位,而是源于她之前那次石破天惊的技术突破所带来的底气。
“王工,”她看向王工,“你负责协调实验室资源和日常事务管理,确保试验流程顺畅。”
“是,千组长!”王工立刻应道,态度端正。
接着,千临又对其他人进行了初步分工,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将新的催化剂技术进行标准化、扩大化生产,以及初步探索其在几个重点材料上的应用潜力。她的思路清晰,任务布置得极为具体,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
会议进行得很顺利,没有人提出异议。那些老工程师们被千临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缜密思维所折服,而年轻技术员们则更多的是兴奋和跃跃欲试,能参与到这样前沿且重要的项目中,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机会。
然而,千临能敏锐地察觉到,在那几个新调来的“生面孔”眼中,似乎还隐藏着一些别的东西。他们态度恭谨,却很少主动发言,眼神偶尔会不经意地在她身上和办公室的陈设上掠过,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审视。
散会后,王工留了下来,有些欲言又止。
“千组长,”王工搓了搓手,“有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说。”
千临抬眼看他:“说。”
“那几个新来的,小赵,小孙他们……好像是厂办那边直接安排过来的。我不是说他们不好,就是觉得……”王工斟酌着词句,“您刚来,又是负责这么重要的项目,人员方面,还是用着顺手、知根知底的比较好。厂里有时候……情况也挺复杂的。”
千临明白王工的意思。军工厂是个庞大的机构,内部盘根错节,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无处不在。她一个“外来户”骤然上位,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神经。安插几个人进来,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
“我知道了。”千临淡淡地说,“用好他们,看他们表现。”她并不在意这些,只要不影响工作,她可以无视。但如果有人想在她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她也绝不会手软。
与此同时,伴随着新职位的,还有骤然升级的保密措施。她的办公室和实验室被列为重点保密区域,进出记录严格。所里给她配备了一名专门的通讯员,负责传递非涉密信息。而所有涉密文件,都必须在有保卫干事陪同的情况下,在她办公室或指定的保密会议室查阅。甚至,她离开研究所的行动,也需要提前报备。
这种近乎被“监视”的生活,让千临略感不适,但她理解这是必要的。她掌握的技术,在这个时代,确实拥有改变很多东西的力量。
白墨很快就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以前,千临虽然也忙,但晚上回来总能和她说说研究所里的事。现在,千临回来得更晚了,脸上也常常带着更深的疲惫。当白墨问起工作上的事情时,千临不再像以前那样详细说明,有时只是简单地“嗯”一声,或者说一句“保密,不能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