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临进入“东风之翼”基地的生活,比军工厂更加规律,也更加……单调。每日两点一线,宿舍到科研大楼,途经戒备森严的检查点,空气里都弥漫着保密条例的严肃气息。
科研大楼内部堪称这个时代科技的殿堂,各种她只在历史资料里见过的“老古董”设备被擦拭得锃亮,代表着国家倾尽全力的投入。项目组的成员个个都是领域内的泰山北斗,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占据了绝大多数,偶尔几个年轻人,眉宇间也带着技术精英特有的锐气和专注。
千临的到来,像一颗投入平静池塘的石子,她的年轻和“基层”出身,在最初引起了不少好奇和审视。
第一次技术研讨会,讨论的是飞行器翼载荷在极端高速机动下的材料疲劳问题。一份厚厚的报告摆在桌上,主导该课题的是国内材料力学界的权威,陈院士。
千临看着报告中一条复杂的应力分布曲线,以及下方密密麻麻的计算数据,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在众人轮流发言,对报告成果表示肯定和赞赏时,她清冷的声音突兀地响起:“陈院士,报告第十七页,关于3号翼肋节点在马赫数4.7,过载7G条件下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其边界条件设定似乎忽略了材料在高温蠕变状态下的微观晶格滑移影响。根据我的初步计算,实际疲劳极限可能比模型预测值低至少3.5%。”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惊讶、不解,还有几分被打断的不悦。
陈院士推了推老花镜,看向这个年轻得过分的女同志,语气还算温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小千同志,这个模型是我们团队花费了近一年时间,结合了上千次风洞试验和模拟计算得出的,每一个参数都经过了严格论证。高温蠕变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已经纳入了安全冗余系数。你说的微观晶格滑移……这个理论过于前沿,缺乏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撑,在工程应用上,我们通常采取更稳妥的宏观分析。”
言下之意,她的质疑有点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千临没有被对方的权威所慑,她站起身,走到旁边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在上面画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晶格结构图和对应的微分方程。
“高温并非均匀作用于整个节点,高速气流摩擦导致的热量集中效应,会使得特定区域的晶格率先进入蠕变临界点。传统的宏观模型无法精确捕捉这种局部效应的累积损伤。”她一边画,一边解释,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推演严密,“如果用多尺度耦合算法,将微观晶格动力学与宏观有限元模型结合,可以更精确地模拟这个过程。这个3.5%的差异,在几次极限机动后,可能就是导致结构失效的临界点。”
她画出的那些图示和公式,远超这个时代普遍的认知水平,其展现出的对材料微观行为的深刻理解,让在场的专家们瞠目结舌。陈院士怔怔地看着黑板,眉头紧锁,从最初的审视变成了凝重。
没有人再说话,只有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当千临放下粉笔,黑板上已经布满了令人震撼的推演过程。
“这……这种多尺度耦合算法……”陈院士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是怎么……”
“基于公开的物理学原理和数学工具,进行了一些推导。”千临避重就轻地回答。
总工程师,那位在军工厂就对千临青睐有加的老者,此刻也在场。他看着黑板,又看看平静站在那里的千临,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立刻组织力量,按照小千同志提出的思路,重新进行验算和模拟!”
几天后,验算结果出来了。千临的判断完全正确!那个被忽略的微观效应,确实导致了疲劳寿命预测的偏差,虽然只有3.5%,但在“东风之翼”这种不容许丝毫差错的项目里,足以致命!
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质疑千临的能力。她那看似冰冷的外表下,蕴藏着足以颠覆现有认知的恐怖才华。陈院士亲自找到千临,放下了权威的架子,诚恳地与她探讨技术细节,视她为可以平等交流甚至需要请教的同行。千临在项目组的地位,从一个被审视的新人,一跃成为核心技术攻关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重的任务和更高的期望。她被直接调入了负责飞行器整体气动布局和结构强度设计的核心小组。面对的难题,也从单一的材料疲劳,扩展到了更复杂、更系统性的领域。夜深人静时,她偶尔会看着窗外基地严格管控的灯火,想起军工厂那间虽然简陋但自由的宿舍,想起白墨温和的笑容和热腾腾的饭菜,心中那片被科研填满的区域,会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空落。
**与此同时,军工厂职工医院。**
白墨的生活轨迹相对简单,但也日益繁忙。自从铍中毒事件后,她在医院的声望如日中天。“白大夫医术高明,专治疑难杂症”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厂外,不少周边村镇的病人也慕名而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