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度锇提纯实验成功的消息,如同春风般吹遍了整个基地,极大地提振了士气。千临的名字,几乎成了技术突破和科研希望的代名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荣誉、奖励的讨论,以及更高层对“曙光计划”后续阶段的规划和资源倾斜。
千临对此表现得相当平静,大部分时间依旧待在实验室里。对她而言,外界的赞誉远不如解析“方舟”核心编码和推进下一阶段科研任务来得重要。她利用新获得的“物质结构深度分析仪(便携版)”,对“种子”残留物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确认了其内部存在极其复杂的能量传导结构,这印证了她之前的猜测——这些“种子”绝非凡物,很可能是某种高科技装置。
她还将接应者临死前说出的那几句奇怪的话,输入系统进行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中……“时间尽头/源头”、“频率/意识”、“钥匙/门/世界线”、“现实稳定锚”……检测到多个高阶概念重叠,指向性模糊,可能涉及多维时空理论及意识能量交互……警告:信息不足,强行推演可能导致逻辑悖论。建议寻找更多相关信息,特别是与“乾坤”项目及陈铭专家相关的原始数据。】
系统的反馈让千临明白,解开谜团的关键,很可能就在陈铭和他的“乾坤”项目上。
而另一边,白墨提出的医院管理优化方案,也正式进入了试点阶段。她利用系统奖励的“基础医疗信息管理模板”,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全新的病历卡片系统、科室协作流程和急诊分流标准。
她选择在自己负责的内科病区和急诊室进行小范围试点。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在医院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争议。
“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什么?我们以前不也这么过来了?”一位资历较老、思想保守的科室主任私下里抱怨,“年轻人就是喜欢折腾,净整些没用的!”
“这卡片也太复杂了吧?又是编号又是分类的,写起来多麻烦!”一名习惯了简单记录的护士也觉得增加了工作量。
“急诊搞什么分流?来了病人就看呗,还分什么轻重缓急?”急诊科的一些医生也觉得多此一举,甚至有些抵触,认为这是在质疑他们的专业判断。
流言蜚语,质疑抵触,如同无形的阻力,让白墨的改革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挑战。医院的院长虽然口头上表示支持白墨进行“创新尝试”,但态度也比较暧昧,显然不想因为这件事得罪太多人。
面对这些阻力,白墨并没有气馁。她知道,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旧有的习惯和利益,遇到阻力是必然的。她耐心地向参与试点的医生护士解释新流程的好处,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使用新的病历卡片,一遍遍地强调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
“我知道大家一开始会觉得麻烦,但请相信我,这套系统运行起来后,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减少医疗差错,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和病人。”白墨在科室会议上恳切地说道。
为了让大家看到效果,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将试点科室过去一个月的混乱病历,按照新标准重新整理归档。当一份份清晰明了、信息完整的卡片式病历呈现在众人面前时,对比之前那些潦草难辨、缺项漏项的手写记录,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咦?这么一弄,查找起来确实方便多了!”
“是啊,病人的情况一目了然,交接班也清楚多了。”
一些年轻的、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医护人员,开始认识到新方案的优点。
而在急诊室,白墨亲自坐镇,指导护士进行预检分诊。对于危重病人,立刻开启绿色通道,优先抢救;对于病情较轻的病人,则引导到相应区域候诊,避免了以往所有病人都挤在抢救室门口的混乱场面。
一天晚上,急诊室同时送来了三名危重病人:一个大出血的产妇,一个心梗发作的老人,还有一个农药中毒的孩子。按照以往的混乱情况,很可能手忙脚乱,甚至延误抢救时机。
但在白墨建立的预检分诊和抢救流程下,三名病人被迅速准确地分流到不同的抢救单元,值班医生和护士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展开抢救。白墨更是凭借高超的医术和系统签到获得的急救药品,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最终,三名危重病人都转危为安。
亲身经历了这场高效而有序的抢救后,之前对分诊制度还有些疑虑的急诊科医生们,彻底服气了。
“白医生,你这套法子……真神了!”急诊科主任握着白墨的手,由衷地赞叹道。
试点的初步成功,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开始在医院内部激起涟漪。越来越多的科室开始关注和讨论白墨的改革方案,一些思想开明的医生主动找到白墨,表示愿意学习和推广。
白墨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将这套体系在全院甚至更广的范围推广,还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但她充满了信心。系统任务的进度条,也在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推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