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中,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洒在古老的城墙上,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一丝生机和活力。城墙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被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显得庄重而又神秘。
然而,与这美好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皇宫里那压抑的气氛。刘弘坐在御书房内,他的眉头紧紧地皱着,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他手中紧握着那份来自匈奴的加急军报,这份军报仿佛有千斤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苏琳和李风站在一旁,他们的神色同样凝重。刚刚平定朝堂叛乱的喜悦,此刻已经被这新的危机冲刷得无影无踪。
“这匈奴部落怎么说反悔就反悔?咱们之前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李风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他猛地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桌上的笔墨都跳了起来。
苏琳微微颔首,轻声叹息道:“此事的确有些蹊跷,匈奴部落向来守信,如今却突然反悔,其中必有缘由。”她的声音虽然轻柔,但却透露出一股沉稳和睿智。
刘弘紧皱眉头,满脸忧虑地说道:“这朝堂刚刚稳定,实在经不起边境再起战火啊。若不能妥善解决此事,恐怕会引起内乱。”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焦急。
苏琳与李风对视一眼,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坚定。李风朗声道:“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查明真相,解决匈奴之事。”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决心。
苏琳紧接着说道:“李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必须尽快找出匈奴反悔的原因,然后想出应对之策。”她的话语简洁明了,却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从皇宫出来后,苏琳和李风不敢有丝毫耽搁,马不停蹄地赶回丞相府。一到府中,他们立即召集幕僚们前来议事。
众人迅速聚集在议事厅里,气氛异常紧张而压抑。苏琳坐在主位上,扫视了一圈众人,然后缓缓开口道:“今日召集大家前来,是为了商议匈奴部落反悔一事。诸位对此有何看法?”
话音刚落,一个幕僚便站起身来,皱着眉头说道:“依我之见,这匈奴部落反悔,说不定是有人在背后捣鬼。”他的话引起了一阵骚动,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李风眉头微皱,右手摩挲着下巴,若有所思地喃喃自语道:“难道真的是那些反对和平协议的匈奴势力在背后搞鬼?他们故意挑拨离间,想要破坏我们与匈奴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和平关系?”
苏琳坐在一旁,左手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她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然后缓缓开口说道:“不管原因究竟是什么,当务之急是要先稳住当前的局面。李风,你马上去挑选几位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的使者,再带上一些丰厚的礼物,立刻动身前往匈奴部落,务必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如果可能的话,尽量说服他们重新回到和平协议的轨道上来。”
李风毫不犹豫地点头应道:“好的,我这就去安排。苏琳,你在长安也要多加小心。朝堂上的改革事务还需要你全力推进,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苏琳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安慰道:“放心吧,我心里有数。你此去匈奴,路途遥远,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会在长安等着你平安归来。”
李风与苏琳对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信任和决心。随后,李风转身离去,迅速召集使者团,准备好礼物,一行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地赶往匈奴。
与此同时,苏琳留在长安,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朝堂改革的工作中。她深知,只有让朝堂变得清正廉洁,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才能在与匈奴的长期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早朝之上,气氛凝重,苏琳迈步而出,站在大殿中央,面向皇帝和诸位大臣,朗声道:“陛下,诸位大人,如今天下初定,然而朝堂却历经动荡,局势未稳。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臣斗胆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制度。”
他顿了顿,环视四周,继续说道:“自古以来,官员选拔多以家世背景为考量,如此一来,有才之士往往被埋没,而庸碌之辈却能平步青云。长此以往,朝堂怎能清明?国家又如何兴盛?因此,臣认为,日后选拔官员,不仅要考察其家世背景,更应注重考核他们的学识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选拔出德才兼备之人,为国家效力。”
苏琳的话音未落,朝堂上便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有的大臣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认为这是振兴朝堂的良策;有的大臣则面露难色,似乎对改革心存疑虑。
这时,一位名叫陈光的大臣站了出来,高声道:“苏丞相,您的提议虽好,可实施起来谈何容易?且不说这改革会触动多少人的利益,单是如何确保选拔的公正性,就绝非易事。万一操之过急,引发混乱,后果不堪设想啊!”
苏琳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陈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改革虽有风险,却也是势在必行。若不改革,朝堂的隐患只会越来越大,最终积重难返。至于陈大人所担忧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比如,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摸索经验,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推广。如此一来,既能保证改革的稳步推进,又不会引发混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