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厂里之后。
蔡仲园没有丝毫懈怠,立刻召集了技术革新小组的工友,和厂里的工程师们一起讨论问题。
大家围坐在会议室里,气氛热烈而又紧张。
蔡仲园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缓缓开口:“大伙都知道,西方专家断言咱中国人再过二十年,也轧制不出他们目前标准的手撕钢带。
而且说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生产出超薄宽幅精密钢带。
可是他们忘记了多少次被打脸的经历。
但他们的论断,不仅不是退缩的理由,而且是咱们前进的动力!”
“对!这回咱们一定要让他们再尝一尝啪啪打脸的滋味!” 马建工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满脸涨得通红,眼中燃烧着斗志。
他身材魁梧,手臂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早已是厂里出了名的实干派。
在以往的技术改造中,总是冲在最前面。
“可这谈何容易啊。” 老工程师李工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说道,“轧制更薄更宽的钢带,每一个环节都是难题,咱们真能行吗?”
李工在厂里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可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不禁有些担忧。
蔡仲园走到李工身边,坚定有力地说道:“李工,咱们有国家的支持,有国主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指引,再加上咱们百折不挠的决心,一定能行!”
他想起国主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科技的力量,心中便充满了信心。
在蔡仲园的鼓舞下,大家纷纷振作起来,开始分工合作。
最新进口的那台轧钢机,已经运到了大车间里。
安装在钢筋混凝土巨大的底座上。
这些人就像医生见到了解剖台上的标本。
几个人负责一摊,分门别类的进行了拆分。
为了制造出一台更新的多轧辊轧钢机。
各自测量所有的数据,并详细地记录,随时合并研究备用。
蔡仲园负责总体统筹和协调。
马建工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工友负责新轧钢机的设计和制作。
他们日夜泡在车间里,对着图纸反复研究、修改,常常为了一个小细节争论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马建工为了找到一种更合适的轧辊材料,跑遍了城里的大小材料市场。
回来时累得瘫倒在地上,可他只是稍作休息,便又继续投入工作中。
技术骨干张工则带领团队研究轧制新产品的技术难点。
他们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各种数据铺满了桌面。
张工是个严谨细致的人,他总是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神专注而锐利。
为了攻克一个关于轧制速度和钢带厚度控制的难题,他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可他依旧咬牙坚持着。
还有人负责寻找更新的原材料。
他们四处奔波,与各地的供应商沟通交流,不断进行测试和筛选。
每一次找到新的材料样本,大家都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可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次次的失败和失望。
但没有人放弃,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赖厂长和厂办各位领导商量之后,决定从厂部招待所分出几个房间。
除了蔡仲园和马建工等人有专属的休息房间之外,只要是加班工人,都可以到这里随时休息。
并嘱咐食堂为他们增加营养,菜谱上品种也多了一些。
在攻关过程中,困难接踵而至。
轧钢机的设计方案多次被推翻,技术难题始终无法突破,原材料的选择也陷入了僵局。
与此同时,蔡仲园和罗颖辉之间的感情却在悄然升温。
罗颖辉是毕业于人工智能专业。
所以在蔡仲园的建议下也来到了这所大型轧钢厂,并成为攻坚团队的一员。
罗颖辉除了研究如何把AI应用到轧钢机上,也时常来到车间,为大家送来亲手熬制的热汤。
看着蔡仲园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心疼与关切。
在蔡仲园因为项目进展缓慢而陷入自我怀疑时,罗颖辉总是陪伴在他身边,不断地地鼓励他:“仲园,这事不能着急,咱们一定可以做到的。
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积累,成功就在不远处。”
她的话语如同温暖的春风,吹散了蔡仲园心中的阴霾。
蔡仲园看着她,悄悄地说:“难怪人家都说,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有你在我身边,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了。”
“去,滚一边去,谁跟你是夫妻呀,做你的神头鬼脸大头梦吧。”罗颖辉脸一红,骂了他一句走开了。
不一会,却送过来一小碗鸡汤:“给,趁热喝了吧,好继续油嘴滑舌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钢铁行业的创新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总工程师蔡仲园和副总工程师马建工,站在了这场创新的最前沿,他们肩负着试制多辊轧钢机的重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