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伫立在窗前,凝视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晨曦穿透了省政府办公室的百叶窗,在办公桌上投射出一道道金色的光带。王晓东手中紧握着一份文件,那是全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数据报告。微风拂过,撩动着他的发丝,却难以抚平他内心的忧虑他指间反复摩挲着数据报告边缘,纸页被翻得微微发皱,密密麻麻的柱状图、折线图里,深紫色代表的山区县始终蜷在最底端 ——G 县的 GDP 增速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值,而东南沿海的 Z 市却以火箭般的速度刷新着各项指标,两者间的落差像道割裂的伤口。
"王省长,早高峰车流已经开始堵了。" 秘书的声音从门口传来。王晓东无意识地点头,目光仍锁在窗外那辆被红灯截停的渣土车上。车斗里的碎石子随着颠簸簌簌滚落,让他想起上周在 G 县考察时,蜿蜒山路上那些因缺乏维护而布满坑洼的县乡道。
突然,手机震动着弹出新消息。屏幕亮起的瞬间,他瞥见分管交通的副秘书长发来的文件预览:《关于加快推进省际高速公路网建设的方案》。方案里规划的三条新建线路,两条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唯独西部山区只字未提。他猛地转身,办公椅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桌上的钢笔被震得滚落,在晨光里划出一道银色的弧线。
"召集发改委、交通厅、经信委的负责人,半小时后开紧急会议。" 王晓东抓起报告快步走向会议室,皮鞋踏在走廊地砖上的声音格外急促。阳光穿过玻璃穹顶,在他身后拖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像条等待丈量的标尺,丈量着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沟壑与希望。
王晓东内心很焦灼,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北部地区依托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发展迅猛,而南部山区却依旧深陷贫困的泥沼,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他打算推动一项区域协调发展计划,通过政策倾斜、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共建,缩小南北差距。但他也担心这势必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推行起来恐怕困难重重。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他随手扯松领带,忽然想起上周去青峦县考察的场景:盘山公路上货车碾过坑洼路面,泥浆溅得车身斑斑点点;老乡家里漏风的窗户糊着报纸,老人颤巍巍端来的搪瓷缸里,飘着几根枯黄的茶叶。
“王省长,北州港务局的张局长又来电话了。” 秘书探进头。王晓东捏着红笔的手顿了顿,报表上北州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的数字刺得眼睛生疼。这个靠政策红利崛起的港口城市,正疯狂虹吸周边资源,上个月甚至提出要把省里的外贸扶持资金再倾斜 30%。
他翻开新的笔记本,笔尖重重戳出墨点。区域协调发展方案在脑海里逐渐成型:把北部淘汰的低污染制造业转移到南部,配套建设产业园区;在青峦县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用 “北销南产” 模式盘活经济;再争取中央资金,把南部的 “断头路” 都连成网。但刚写完第一条,他就皱起眉头 —— 北州的企业主们能舍得放弃现成的港口优势?南部的干部习惯了 “等靠要”,真能接住产业转移的盘子?
手机在桌面震动,是北州市长发来的微信:“王省长,听说要调整招商政策?我们港务局刚谈妥个百亿级项目,现在变动恐怕......” 王晓东把手机倒扣在文件上,窗外的车流声突然变得刺耳。茶水间传来同事们的闲聊:“听说南部长官在会上拍桌子,说再不给修路,山里的橙子都要烂在树上了”“北州那些厂子,每年光环保补贴就拿不少,哪肯挪窝”。
他起身拉开窗帘,阳光猛地涌进来。玻璃上倒映着自己紧锁的眉头,突然想起青峦县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抱着一筐野山莓追着考察车跑:“叔叔,能不能修条路?我想去县城看大超市......” 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笔记本边缘,王晓东把方案又往后翻了两页 —— 最后一条赫然写着 “建立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墨迹还没干透。
如王晓东所料,当他在省政府会议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计划时,立刻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王副省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南部山区地理条件恶劣,投资回报率低。把大量资源投入到那里,不仅浪费纳税人的钱,还会拖累全省的发展速度。”一位分管经济的副省长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
“没错,北部地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调资源,无疑是釜底抽薪。”另一位官员附和道。
王晓东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会场:“各位,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区域发展失衡,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也会制约我省的长远发展。南部山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只要合理开发,完全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议焦灼,没有形成一致的结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