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省城从沉睡中苏醒,暖阳驱散了冬日的阴霾,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生机勃勃的金色纱衣。省政府大楼内,王晓东坐在办公桌前,目光紧锁一份关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身为副省长,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头,每一项决策,都可能在文化的长河中激起千层浪,影响深远。
阳光斜斜地爬上王晓东的办公桌,在调研报告的 “文化产业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行字上投下阴影。他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耳畔仿佛又响起报告会上专家的叹息:“咱们省坐拥千年非遗,文创产品却还停留在印着景点照片的钥匙扣上。”
第一站是青瓦镇。晨雾未散时,王晓东已经站在破败的油纸伞作坊前。七十二岁的老匠人正对着满地竹骨摇头:“年轻人都去直播带货了,谁还学这又苦又不赚钱的手艺?” 作坊里,最后两名学徒正将半成品油纸伞打包发往义乌 —— 那里的机器生产线,能以十分之一的成本做出相似度九成的 “非遗产品”。
“王省长,不是我们不想转型。” 镇文化站站长递来杯浓茶,杯壁上沾着未洗净的茶垢,“搞文旅项目要投资,可隔壁县刚建了仿古街,我们再跟风根本没出路。” 王晓东望着远处翻新的徽派建筑,那些崭新的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泛着塑料般的光泽,与老匠人布满老茧的手形成刺眼对比。
回到省城,王晓东把文旅局、高校、企业代表召集到会议室。“我们需要一场‘文化解码’行动。” 他将青瓦镇的照片铺满长桌,“比如这把油纸伞,它的伞骨弧度暗含《考工记》的力学智慧,伞面绘制能融入 AR 技术...” 话未说完,某文旅公司负责人就打断道:“王省长,这些文化概念太虚,不如多建几个网红打卡点实在。”
深夜,王晓东独自来到省博物馆。在青铜器展区,他驻足许久,突然掏出手机给科大计算机学院院长打电话:“咱们合作开发文物数字孪生系统怎么样?让观众能触摸三千年的文明。” 电话那头传来翻动文件的沙沙声:“技术没问题,但文物授权和资金...”“我来协调!” 王晓东的声音在空旷的展厅里回荡。
三个月后,“数字文物漫游季” 启动仪式上,观众戴着 VR 眼镜 “走进” 古墓发掘现场,青铜鼎上的云雷纹在眼前徐徐展开。青瓦镇的油纸伞也有了新模样 —— 扫描伞面二维码,手机里便跳出老匠人讲述制伞工艺的全息影像,文创产品销售额当月翻了五倍。
庆功宴上,有人举杯祝贺,王晓东却盯着手机里新收到的消息:邻省推出了更先进的文化元宇宙项目。他放下酒杯,在备忘录里写下一行字:“文化产业没有终点,只有永不停歇的传承与创新。” 窗外,城市的霓虹与星空交相辉映,恰似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城市里碰撞出的火花。
数字文物漫游季的热度尚未消退,一纸律师函便打破了短暂的平静。某科技公司起诉省博物馆数字孪生系统侵权,称其三维建模技术与自家专利高度重合。消息传开,原本计划合作的企业纷纷持观望态度,文旅局会议室里弥漫着焦灼的气息。
“王省长,对方狮子大开口,要索赔八千万!” 文旅局局长将文件重重拍在桌上,“我们明明是委托科大研发的,怎么就侵权了?” 王晓东翻看着专利对比图,发现争议点集中在文物表面纹理的渲染算法上。窗外暴雨倾盆,他拨通了科大计算机学院院长的电话:“老周,咱们得连夜研究应对方案。”
连夜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上,投影仪映出两组代码。科大团队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日志记录,证明算法从底层架构就与对方不同。但对方律师却在媒体上大放厥词:“打着文化创新的旗号窃取技术,这样的项目如何让人信任?” 舆论瞬间转向,网上 “文化产业沦为侵权温床” 的论调甚嚣尘上。
王晓东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法律纠纷,更是文化产业公信力的保卫战。他亲自带队拜访国家版权局,邀请权威机构进行技术鉴定;同时组织媒体开放日,让记者实地参观研发实验室。在新闻发布会上,他举起鉴定报告:“我们欢迎正当竞争,但绝不接受恶意碰瓷。文化创新需要包容环境,而不是被资本设下的专利陷阱困住手脚!”
风波渐息时,王晓东却没有丝毫松懈。他发现,随着技术更新,部分数字文物的交互体验已显落后。在一次基层调研中,青瓦镇的年轻店主直言:“游客尝鲜后就不再来了,咱们得有新花样。” 这句话触动了王晓东,他立刻召集文旅、科技、教育部门,提出打造 “文化元宇宙教育平台” 的构想。
然而,新计划刚启动就遭遇资金瓶颈。财政厅委婉提醒:“数字项目烧钱太快,前阵子的风波还让投资人心存顾虑。” 王晓东没有退缩,他创新性地提出 “文化产业 REITs” 方案,将优质文旅项目打包上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说服企业,他带着团队走访了二十多家上市公司,在某集团会议室,他指着全息投影里的文化元宇宙场景说:“这里不仅是虚拟空间,更是传统文化重生的新土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