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省城的枫叶悄然染上了火红的色彩,微风拂过,落叶缤纷,宛如一场盛大的金色舞会。然而,省政府会议室里的气氛却非常凝重。王晓东身着笔挺的深色西装,神情严肃,目光如炬,主持着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
“当前,周边省份在经济发展上势头强劲,我们省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省发改委主任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沉重,手中的文件微微颤抖,“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方面,我们与邻省的差距逐渐拉大,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经济发展将陷入被动。”
“不仅如此,”省工信厅厅长接着发言,眉头紧锁,“部分传统产业受市场冲击严重,转型升级困难,而新兴产业的培育又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王晓东微微点头,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在竞争中,我们不能自乱阵脚,更要看到合作带来的机遇。我们要加强与周边省份的沟通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如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与周边省份开展合作,打造区域产业集群。”
话还没说完,手机铃声急促响起。王晓东看了眼来电显示,脸色变得凝重:“是邻省分管经济的副省长打来的,估计是为区域合作的事。”他迅速接通电话,邻省副省长爽朗的声音传来:“王副省长,关于区域竞争合作的事,我想我们有必要坐下来好好谈谈。最近我们在几个项目上与贵省存在竞争关系,但我认为,合作或许能实现双赢。”
王晓东心中一动:“我完全赞同。我们可以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就具体合作事宜进行商讨。
会议结束后,王晓东回到办公室,望着窗外随风飘舞的枫叶,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推动区域竞争合作并非易事,不仅要打破地域壁垒,还要协调各方利益,面临的挑战和阻力难以估量。
秋风卷着几片枫叶狠狠撞在省政府办公室的玻璃窗上,发出细碎的声响。王晓东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会议桌上的区域经济合作报告被空调风掀起一角,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和红圈,此刻像极了他紧绷的神经。邻省代表在会上拍着桌子质问产业转移的利益分配,省内企业主皱着眉头强调本土市场保护,这些声音在他脑海里不断盘旋。
他伸手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钢笔。二十年前在开发区当主任的画面突然涌入脑海:同样是深秋,他带着团队挤在漏风的办公室里,就着泡面和冷掉的茶水,反复修改招商引资方案。那时面对的是看得见的困难,而现在横在面前的,是比钢筋混凝土更难打破的地域壁垒和利益藩篱。
“不能再等了。” 王晓东猛地站起身,钢笔 “啪” 地一声砸在铺满地图的桌面上,惊飞了窗外枝桠上的麻雀。他的目光死死盯着三省交界的区域,那里标着无数未打通的断头路和闲置的工业园区,像一块块等待缝合的伤口。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没完全照亮办公室,王晓东已经召集了交通厅、发改委的负责人。会议室的投影仪映出省际交通规划图,他拿着激光笔的手稳如磐石,红色光点在屏幕上来回跳跃:“这三条路,三个月内必须开工。” 底下有人小声嘀咕审批流程复杂、资金缺口大,他直接把一份连夜整理的协调方案拍在桌上:“我来牵头成立专项小组,下周就去交界县现场办公,有问题当场解决。”
手机突然震动,是邻省副省长的未接来电。王晓东盯着手机屏幕,嘴角微微上扬。昨晚通宵查阅资料、反复推敲的 “飞地经济试验区” 方案,此刻正躺在他的公文包里。他走到窗边,夕阳的余晖透过枫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西装上跳动的光斑像极了希望的火种。回拨电话时,他的声音坚定有力:“老张,咱们联手干票大的!资源共享、税收分成,打破那些陈规旧矩......”
夜幕降临,办公室的台灯在王晓东的日记本上投下一圈暖黄。他握着笔,笔尖悬在纸面迟迟未落。窗外的枫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变革低语。终于,他重重写下一行字:“破冰者的路从无坦途,但总得有人先走出去。” 合上日记本的瞬间,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 —— 三省交界处,车流穿梭,厂房林立,曾经的壁垒化作了共赢的桥梁。
台灯的光晕在日记本上摇曳,王晓东用红笔重重圈住 “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 两个关键词。窗外的枫叶早已落尽,凛冽的北风拍打着玻璃,像极了他此刻面对的重重阻力 —— 省内传统产业对转型的抵触,邻省对核心技术外泄的担忧,都如同暗礁潜藏在合作之路上。
三天后,王晓东出现在省新能源龙头企业的实验室里。他戴着防尘帽,目不转睛地盯着科研人员调试储能电池,忽然伸手拦住准备讲解的技术总监:“王工,咱们直说,跨区域联合研发,你们最担心什么?” 对方愣了愣,坦言:“怕投入打了水漂,成果被瓜分。” 王晓东掏出手机调出数据:“我正在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池,专利收益按贡献分配,这个方案你们先看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