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初融,省城的街道湿漉漉的,寒意仍未消散,路边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省政府办公厅内,王晓东身着笔挺的深色西装,神色凝重地坐在办公桌前,目光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文件,眉头紧锁,手中的钢笔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
“王副省长,这是各部门关于近期政策落实情况的报告,”秘书小李抱着一叠厚厚的文件,小心翼翼地走进办公室,额头上还带着因匆忙赶路而冒出的汗珠,“但从反馈来看,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阻碍,落实效果并不理想。”
王晓东接过报告,快速翻阅着,脸色愈发阴沉:“怎么会这样?这些政策关乎全省的发展大局,绝不能在执行环节出问题。通知相关部门负责人,下午召开紧急会议,我要听听他们的解释。”
下午,省政府会议室里气氛紧张压抑。各部门负责人依次汇报政策落实情况,言语间充满了无奈和推脱。
“王副省长,我们部门已经按照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某部门负责人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声音有些颤抖,“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客观困难,比如资金短缺、人员不足,导致工作进展缓慢。”
“哼,别拿这些借口来敷衍!”王晓东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里的水泛起层层涟漪,他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每项政策出台前,都经过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配套的资金和人员也都做了相应安排。你们是真的在努力落实,还是在敷衍塞责?”
会议结束后,王晓东回到办公室,心情沉重。他深知,政策落实不力不仅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还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打破这一僵局。
暴雨敲打着王晓东的车窗,雨刮器疯狂摆动也难以驱散前方的朦胧。他攥着匿名举报信,指尖因用力而发白 —— 信中直指某部门篡改绿色产业补贴政策,将原本面向中小企业的资金,悄悄倾斜给了关系企业。“必须亲眼看看。” 他对司机说了句:“去城西工业园。”
园区里,某家获得补贴的企业大门紧闭,生锈的铁门后杂草丛生。王晓东踩过积水,透过门缝看到厂房内积灰的设备,转头质问随行的工作人员:“这就是符合政策要求的‘技术改造企业’?” 对方支支吾吾,他突然冷笑:“通知涉事部门负责人,两小时后开紧急会议。”
会议室气压低得能拧出水。王晓东将暗访照片摔在桌上,照片上斑驳的厂房在投影仪光束下格外刺眼:“说好的税收减免给了僵尸企业,真正需要扶持的小微企业连申请表都摸不到?” 某局长擦着汗辩解流程复杂,他猛地拍桌:“复杂到能把‘雪中送炭’变成‘锦上添花’?”
当晚十点,王晓东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对着全省干部视频会议系统,目光扫过屏幕里数百张面孔:“政策执行不是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他举起修订后的《政策执行监督条例》:“从今天起,每笔补贴都要上网公示,群众扫码就能查资金流向!” 画面里有人小声嘀咕增加工作量,他语气骤然变冷:“觉得麻烦?那就让不麻烦的人来干!”
第二天,王晓东带着审计组进驻涉事部门。翻账本、查记录、调监控,当发现某处长私自修改审批标准的铁证时,他对着瑟瑟发抖的责任人说:“权力是用来服务群众的,不是中饱私囊的工具。” 转头又对审计组长强调:“彻查到底,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
为了杜绝类似问题,他推出 “政策直通车” 小程序,群众能直接上传政策执行问题;建立部门 “红黑榜”,将政策落实情况与考核挂钩;还定期组织企业家座谈会,现场收集反馈。当某小微企业主在会上哽咽着说终于拿到补贴时,王晓东眼眶泛红:“政策的温度,不能隔着层层关卡!”
暴雨后的清晨,阳光穿透云层。王晓东站在政策落实情况的电子大屏前,看着实时更新的数据,拨通邻省副省长的电话:“老张,我琢磨出个跨区域政策互查机制......” 窗外,新生的枝叶在风中舒展,恰似这场艰难却坚定的改革,终将迎来蓬勃生机。
王晓东盯着 “政策直通车” 后台新弹出的 23 条投诉,眉头越皱越紧。表面上政策执行乱象得到遏制,可新问题却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 有的企业虚报环保数据套取补贴,有的部门搞 “选择性执法”,对关系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抓起电话:“通知纪委、审计、环保部门,半小时后开研判会。”
会议室内,投影屏上滚动播放着无人机航拍的卫星图,几处疑似违规扩建的厂房在农田中格外扎眼。“这些地方打着‘临时仓储’的幌子,实际在偷偷上生产线。” 技术人员调出数据对比,王晓东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玩文字游戏?立刻成立联合督查组,今天就去现场!”
督查组的车刚到村口,就被一群村民拦住。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颤巍巍地递上一叠材料:“领导,他们说建生态大棚,结果把我们的地全占了!” 王晓东接过材料仔细翻看,发现审批文件上的公章竟是伪造的。他当场拨通公安局长电话:“涉嫌伪造公文,马上派人!” 转身又握住老人的手:“您放心,一定给大家一个交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