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赵匡胤的死因争论不休。有人说,赵匡胤死于疾病,赵光义上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理由就是群臣观看遗体的时候,没有发现伤口,也没有看见脸色发乌等中毒迹象;也有人怀疑赵匡胤是被谋害致死的,赵光义早就布局好了一切,就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杀人夺位。
兄弟夜饮,为什么赵光义要频频“避席”,为什么赵匡胤会用斧头敲击桌面,为什么他又会大喊“好为之”,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吹散这撒落在历史画卷上的厚厚灰尘,当一位追寻案发现场蛛丝马迹的名侦探,拿起手中的放大镜,找寻失落的真相碎片,一点点拼接出事情本来的样子。
疑点一:赵匡胤事先有生病迹象吗?他是病死的还是被杀死的?
让我们先来查看一下《起居注》,这是记载古代帝王日常行为、健康状况的小本子,平时由跟班的太监随时记录,并定期封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真相的第一手资料。
首先,我们发现,在开宝九年整整一年都没有关于赵匡胤生病的任何记录。而且在这一年里,赵匡胤先是巡游洛阳故乡,回京后又部署战事,频频视察民情;就在他去世的那个十月,还去了京郊观看了新造抛石机的演练。更关键的是,如果他要是真生了马上要死的大病,怎么可能头天晚上还邀请晋王到宫里喝大酒呢。
第二,在《起居注》上,我们也没有查到任何关于赵匡胤“三高”“心脏病”等一些隐性疾病的迹象,什么头晕眼花、胸痛胸闷、四肢麻木、多饮多食这些症状统统都没有。那么,赵匡胤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猝死的概率也就微乎其微了。
第三,赵匡胤也不像是被人暴力杀死的样子,在宋史中记载其遗体没有伤口,“玉色温莹,如出汤沐”。赵光义还故意引导群臣观看,仿佛是在刻意昭示赵匡胤并非死于非命。
排除掉上述种种可能,我们不妨进行大胆的推论:赵匡胤极有可能死于中毒,而且毒就应该下在了酒里。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赵光义赐牵机药酒毒死了南唐后主李煜,端拱元年(988年),他又赐毒酒给吴越王钱俶。赵光义就靠着这招下毒阴招,来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人,到后来死的人多了,人们才发现,这原来是赵光义的惯用伎俩。
疑点二:王继恩怎么敢违旨?
王继恩的身份是太监总管,在赵匡胤一朝,太监并没有实权,所以这个太监总管也不过是个管理下人的头目。结果这个太监在赵匡胤死的那天居然公然抗旨,就是他开启了后面的全部事情。如果他没有人撑腰,又如果他去找了晋王但对方不同意登基,那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所以,王继恩很可能早早被赵光义收买,成为被安插在宫里的一枚棋子。在那天夜里,他可能一直就埋伏在那里,等待出宫传递信息的机会。后来赵光义上位后,对他投桃报李、十分恩宠,让他做了排阵都监,负责整个河北的防务。
疑点三:程德玄那天为什么行为异常,而且赵光义为什么要带一个小医官进宫?
程德玄这个人的出场就非常奇怪,说是因为梦见晋王召唤,就跑来人家门口蹲着,这事逻辑上就不对。真实情况应该是他被赵光义提前召唤到了王府,等待参与即将发生的大事。至于为什么独身在门口蹲守,那应该就是在等王继恩的到来。
那么一个不入流的小小医官,怎么能有资格进宫?宫廷里面自有御医,要你去做什么呢?我们猜测,这个人应该就是隐藏在赵光义身边的用毒高手,赵光义带进宫里的毒就是由他配置的。事关重大,下完毒以后,赵匡胤是否在意料时间之内毒发身亡,还是迁延良久才死,这一切都是未知,因此他需要提前来到王府,及时做好应对,如果一切尽在计划中,那么王继恩在四更天就应该来了。
所以赵光义带人入宫,谁都不带也得带上这么一个熟悉毒理的医官。怎么收拾遗体遗容,怎么消除中毒迹象,甚至要清洗遗体、宣布死因,都离不开这么一个心腹。也正因为带了这个人,才能使先帝遗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否则皇帝身边有一整个太医院的人,你为何单独非要带着个小医官进宫,这与理不通。
和王继恩一样,在太宗一朝程德玄也颇受重用。赵光义即位当年就任命他做了总御营四面巡检,掌管全国军队的粮草给养,淳化三年(992)改怀州团练使,知邯州。
拨开层层蒙尘,从这个案件拼图中仅剩的几个关键点,我们努力复原出了一些结果,得出了一个恐怖的结论:赵光义提前布局好了这一切,面对和自己把酒言欢的哥哥,他亲手毒死了对方。
宋朝史官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敢多写,可人家辽国人可不会买你赵光义的账,辽史记载“十一月丙子,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遣使来告”。“自立”两字显然是说新皇帝不是被赵匡胤指定为接班人的,由此可见赵光义得位不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