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景德二年(1005年)十月,宰相毕士安病逝了,毕士安是一个性格温和、好为善事的好人,他的去世让朝局瞬间失衡。原因是寇准性格太刚了,经常看谁不顺眼就往死里骂,关键是他连皇帝也不给面子,急眼了就敢指着鼻子唾沫星子横飞。大家对他是怨声载道,有毕士安在的时候,还能经常帮他打打圆场,左右安抚让大家消消气。
毕士安死后,寇准依然是我行我素,整天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派头,大事小事都要抬杠争个输赢,这就让皇帝慢慢开始抓狂。但这寇准毕竟是在澶州之战中立过大功的人,赵恒一边心怀感恩,一边却在心里极力忍耐,“这瘪犊子玩意要不是有功,我受你这窝囊气”。
此时大大咧咧拽了吧唧的寇准还不知道,他已经被一双充满仇恨的眼睛给盯上了,这双眼睛的主人就是时任知枢密院事的王钦若。
这个王钦若长相很有特点,他极为瘦小,脖子上长了一个大如头颅的瘤子,人们都说王钦若之所以那么聪明,就是因为长了两个脑袋。他的出身很苦,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紧跟着母亲也改了嫁,没了生计的王钦若只得投奔在了大伯家。
寄人篱下的日子可是很不好过的,尤其是还有着一个苛刻的婶娘,开始的日子里,小王钦若是砍柴、做饭、挑水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却还经常因为活没干完被罚吃不上饭。冬天的时候,王钦若连件厚衣服都没有,在每个寒冬的深夜,他都是蜷缩在茅屋里瑟瑟发抖,据他很久以后说,那段时间里他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冷、彻骨的冷。
后来到了堂弟读书的时候,王钦若被选做了陪读,总算是摆脱了繁重的劳作,但还是经常遭受堂弟的欺辱。他很聪明,先生教的他听一遍就能明白,还能举一反三。
看着蠢笨如牛、胖得像猪一样的堂弟,他心里只有一个字,“恨”,他恨婶娘一家,恨自己悲惨的身世,恨身边每个比自己好命的人。他咬牙发奋读书要出人头地,立誓不惜任何手段要当天底下最大的官证明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学会了把这股敌意隐藏了起来,更学会了察言观色,揣度长辈的心思做事情,这样就能少挨些打、就能少饿肚子。就是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产生的行为模式,直接影响了王钦若的一生。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王钦若很不走运地成为了后者。
太宗淳化三年(992年),31岁的布衣王钦若中了进士,就此踏上了仕途。王钦若是个善于“揣摩人心”的能臣,他很会迎合上意,并快速帮领导解决掉麻烦,因此他也不断得到重用。赵光义当时非常头疼官仓粮食腐烂的问题,他很快就提出了改善粮食保管的方法,并说明了实施的具体步骤;后来赵恒忧愁税赋过重的问题,他就连夜整理出全国欠税的条目呈报,上面各地的税种、数额、户数一一对应,哪些税种该减免、哪些该保留,让赵恒一看就清清楚楚。
也正由于会揣摩人心,性格阴暗的王钦若又开发了个相关技能——说人坏话。
经常喜欢说坏话的小伙伴们请注意了,马上我们就请大师级人物给大家做一次实战教学。
我们平时说坏话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只是单纯地陈述“那个人多么多么坏、对自己怎么怎么不好”,说完拉倒,能不能产生效果不知道。
王钦若大师说坏话的水平是炉火纯青的最高层次,他说坏话的高超境界有两点体现:
第一点是共情。人们总是对别人的恩怨高高挂起、作壁上观,却对自己的个人得失充满警惕,这是人性使然。我们的王钦若大师说坏话的时候,都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利害,直接引起对方害怕自身受损而产生的恐惧。
前朝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当时任职翰林学士,文笔、能力都不错,这就让当时的名臣、也是后来的宰相王旦很喜欢他,想推荐他更重要的岗位上。王旦是出于公心的,于是在正式推荐前,提前和一众大臣进行了商议。
结果这事就让王钦若知道了,他早就和李宗谔有矛盾,于是转头就和皇帝唠了家常:“王旦和李宗谔几代世交,最近听说李宗谔请托王旦帮忙推荐提拔,而且王旦已经答应他了。这当然无可厚非了,毕竟谁不喜欢扶植自己人上位呢。”果然几天后,王旦就以举贤任能的名义推荐了李宗谔,赵恒惊讶之余当机立断地直接否决。
皇帝最怕的是什么,是权力的丢失,是大臣私下弄权把自己蒙蔽,王钦若深刻地领会到了这个心理,瞬间击中了皇帝的脆弱点。我们相信王钦若说坏话的时候,语气、表情一定是配合到位的,清澈的大眼睛里会极力表现出真诚和善良,话里话外都在传递着一个意思:“俺说这话可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出于替你考虑,是出于一颗正义的公理心。”
第二点是“不说坏话”,这“不说坏话”恰恰是说坏话的最高境界。我们总会对别人说出来的主观认定不自觉地怀疑,而会对自己推断出来的结论深信不疑,这是人思维的本能。那就把证明这个人“坏”的证据“不经意间”拿出来好了,甚至可以用夸赞的方式,关键不在于你怎么定调子,而在于领导听到以后会怎么认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