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的赵祯身体越来越差,到了嘉佑八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本该是皇帝登上城楼与民同乐的日子,但赵祯却感觉身体抱恙,取消了活动。
病情越来越严重,到了正月二十一日,赵祯已经是病得卧床不起。宰执大臣们来看望他时,看到卧室里面陈设简陋而且陈旧,都非常难过,这时候赵祯说道:“皇宫的一针一线都是民脂民膏,不能轻易浪费。”
三月二十二日的时候,赵祯的身体看起来康复了很多,还能颤巍巍地去主持进士科的殿试。大臣们都非常高兴,宰执们率领着群臣向皇帝恭贺“圣体康健”,但谁也不知道这其实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三月二十九日,皇帝白天的起居饮食完全正常,但是到了傍晚就憋闷得说不出话来,太医前来艾灸、针灸都没有任何用处。
到了二更时分,赵祯便撒手人寰了,终年五十四岁,庙号仁宗,葬于巩县永昭陵。
临终前,他对曹皇后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朕在位四十二年,无大过,惟一事抱憾,未能得亲生之子继统。”——无子,终成了赵祯一生的切骨之痛。
三月三十日,养子赵曙继位,这就是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宋英宗。
得知仁宗死讯,整个大宋恸哭声一片,百姓们都放下了手中的一切来祭奠仁宗皇帝。在一位宋朝官员邵伯温写的《邵氏闻见录》里记载着,那一天,洛阳城里上至八十老翁、下至蹒跚小儿的所有人都走出家门来到了大街上,大家齐齐向东跪拜,哭声响彻了整个城市。
在当时,洛阳城里处处都在烧纸,烟雾弥漫了天空,把太阳都遮住了。邵伯温家的亲戚去四川履职,一路上都能看到各地人们也都头戴白帽,为皇帝自发守孝。
宋朝派使者去辽国通报仁宗的死讯,幽云地区的无论是汉人还是契丹人,无不悲痛欲绝。辽道宗拉着使者的手悲伤地说道:“四十年不识兵革矣!”辽道宗还派人在辽境为宋仁宗建了衣冠冢,按时祭拜,犹如对待自家的亲人。
作为国君,仁宗的驾崩不但让本国百姓发自内心的悲伤,就连邻国也为之哀悼,这份个人魅力自古是独一份。
我们的仁宗皇帝有一个很复杂的人生,我们作为历史的看客不好做评述,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刚刚下线的赵祯本人来总结汇报一下自己的一生,请大家鼓掌。
【宋仁宗述职报告:朕的温柔修炼手册】
(灯光渐亮,赵祯一袭月白襕衫踱步上台,腰间玉坠与折扇相击作响,恍若当年垂拱殿听政的俊朗青年)
他扽了扽衣领,然后缓了口气,平静地说道:
“朕御宇四十余载,常怀敬畏之心。
自打我12岁即位,皇帝是已经做了四十多年,这些年来也干出过一些成绩。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我是个聪明人,有能力去慧眼识才,让我的朝廷上名臣辈出;我也有能力去知人善任,能让富弼、韩琦这些人去发挥他们最大的能量。我也能设计制度,我甚至打造出了一个非常民主的三权分立形式,让每个人的权力划定的在圈子里运行。
我喜欢的是‘仁政’,希望把‘仁爱’的理念传播天下每一个人心里。我曾经为了给以后的帝王做个节俭的榜样,晚上饿了宁愿忍着,也不让御厨做饭;也曾经因为担心随从被罚,春游的时候忍着渴不敢喝水;更多次的是在朝上,经常被包拯、司马光一些大臣声嘶力竭地围着提意见,却唾面自干,始终保持着虚心纳谏的姿态。所以说,我也许不是个特别优秀的皇帝,但我一定是个好人。
这四十年来,由于自己的性格问题,也导致了一些执政失误。有人说我过于懦弱,当范仲淹、狄青这些旷世大才为国做事而面临阻碍的时候,懦弱的我成为不了他们强力的支撑,有的时候只能让他们遗憾离场。这确实是我的缺点,我当然承认。
人们都是在用皇帝这份职业来去衡量我的一生,但更多的,我首先是个有真情实感、有自己性格的人。
我知道大家对我的评价是两极分化、非黑即白。对此,我想请大家不要用‘千古第一仁君’美誉去称呼我,这‘仁’的背后,也有莲花下的淤泥和碧水下的败叶。
也请大家不要以为我就是个一事无成的昏君,我也曾极力促成过很多利国利民的大事,比如嘉佑时期的大治。
总的来说,我是一个算不上优秀、但还算合格的皇帝。
我此生大憾,莫过于膝下空虚。每每见孩童嬉戏,未免伤痛涌上心头——犹记得幼子豫王昕(赵昕)薨时,我握着他渐冷的手,才知道即使是天子之尊,也不能向阎罗夺人。章献太后,也就是我的养母刘娥,当年说‘官家年轻,子嗣总会有的’,可我等啊等啊,等到白发丛生,等到群臣上疏请立宗室子,才明白……天命,原不怜朕。
嘉佑七年,赵曙入宫为嗣的时候,那孩子跪在地上,恭敬但疏远。我伸手想亲切地抚摸一下他的头,他却本能的躲开了——是了,这不是朕的骨血。我这一生啊,一直善待身边的宫人和士大夫,也施过无数的仁政,却总是不能换得亲生孩儿的一声‘爹爹’。
听说我死后,全国的百姓都在自发为我哀悼。谢谢爱我的臣民们,但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我此生经历过太多亲人的死亡,先是我那没有尽过孝的母亲李宸妃,后来是我几个儿女,再后来是我爱人张温成,也许我死后能和他们团聚吧。”
(全场灯光渐暗,仁宗的身影淡去,《清平乐》词谱悠悠响起:
"四十二年弹指过,忍把韶光换仁德。
九重城阙烟尘生,犹记当时黎庶热。")
让我们谢谢赵祯的真诚发言,他的自我评价是中肯的,中国历史上的“仁君”实在是太少了,使得宋仁宗的“仁”在历史上是如此的光彩夺目。
在宋仁宗之前的皇帝们都是一言九鼎,挥手间就可以是千万颗人头落地,而宋仁宗的“仁”是发自内心的真仁爱,不光是对士大夫们礼敬有加,而且对地位卑贱的下人也是真心尊重。这宛如给等级森严的封建皇权带去了一缕清风,让后世的帝王们不必都去学秦皇汉武玩什么杀伐决断,让平易近人也成了一种选择。
喜欢忆宋:顶级权谋对决【北宋篇】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忆宋:顶级权谋对决【北宋篇】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