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四年八月底,在开封的皇宫里,赵顼站在一个巨大的地图前排兵布阵,这将是一次布局精密、逻辑清晰的战争,五个代表军队的黄色军旗在宋夏边境上一字排列,自北向南依次是王中正、种谔、高遵裕、刘昌祚、李宪。
为了掩护主攻方向的中路,左翼的李宪最先发动首轮攻击,他率领熙河军团出河湟,浩浩荡荡不遮不避地穿过边境,直插西夏的兰州重地。这么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光是迎面遇到党项人的斥候就有好几次,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自己这些人随时可能就会遭遇敌军,所以也是时刻拉满了战斗准备。
就在兰州东边一百里的女遮谷要塞外,宋军遭遇了一支从兰州火急火燎赶过来阻截的两万多人夏军,双方拉开架势就要干仗,对方全是骑兵,而这边是以步兵为主。这是一场经典以步制骑的野战,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享誉已久的熙河兵团是如何打仗的。
只见宋军摆出了一个奇怪的阵型,让夏军一脸懵,他们哪里会知道,这个大阵乃是传说里的“六出雪花阵”,创始人是威名赫赫的唐朝第一名将、那位率领十万大军一举攻灭东突厥的李靖。
据说,擅长创新的李宪还对阵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阵内,李宪分别部署了诸多兵种,将其称为“奇正”,兵种之间相互区别很大,分为弓箭兵、长枪兵、盾牌兵以及骑兵等等。他们各自摆成不同的阵型,抵御来自各个方向的攻击,一旦敌方来袭,弓箭兵则会迅速万箭齐发,当敌人靠近后,盾牌兵与长枪兵就会迅速上前,抵御迎面而来的冲击;当敌人的进攻被化解之后,己方骑兵便可以迅速出击,将对方迅速击溃;随着战场形势的多番变化,各个兵种之间的配合也多有不同。
西夏骑兵对阵的主要威力在于冲击力,但当速度被“六出雪花大阵”的轮番阻挡拖入了静止,就离失败不远了。在旷野中经过一番惨烈的厮杀过后,双方分出了胜负:夏军被斩首两千余级,大小将领被阵斩三十人,夏军被打得狼狈溃逃,李宪在后面穷追不舍。
此时在女遮谷要塞里观战的夏军已经被这么勇不可当的熙河军给吓傻了,他们还没等李宪赶到跟前,一万多人就全部出来投了降。再等李宪进入要塞一看,可算是乐坏了,他发财了,这里囤积了大量的粮草物资,宋军最大的难题就是运粮,有了这些粮食,他就能大杀四方。
兰州的军队刚刚在野战中被打跑了,此时几乎是一座空城,李宪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信马由缰走进了兰州。在这里,他没有着急再往前走,而是大马金刀地把前敌指挥部安在了这里府衙,还不断加固城防。
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城外一支支夏军接连到来,足足有十万人,把个兰州城围得是水泄不通。李宪很漂亮地完成了赵顼交给他的任务,他把全境几乎三分之一的夏军吸引到了身边。
于是按照计划,九月二十四日,右翼的种谔立即出动,发动了第二波攻击,他率领鄜延军出绥德,沿无定河西进,目标是横山地区的门户重地米脂。
不像是左翼的李宪是首发突袭,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米脂一早就驻扎了夏军两万多人的精锐严阵以待,种谔连续猛攻了三天愣是没攻下来。
而在这时,西夏悍将、也是梁太后娘家人梁永能带着援军杀将过来,足足有八万人,而且全部是精锐铁骑,里面还有三千多着名的重甲骑兵“铁鹞子”。反观宋军这边,九万多人是步骑各半,况且鄜延军也不是那习惯于野战的熙河军,他们长期打的都是守城战,咋看都不占优势,那么我们的名将种谔到底该怎么打呢?
西夏那边的梁永能更是信心满满,一点不带停歇的长途奔袭,在九月二十七日的凌晨来到了米脂附近。这时浓郁夜色下大雾弥漫,几乎伸手不见五指,梁永能非常高兴:太棒了,上苍助我啊,这是偷袭的绝佳机会。
这帮西夏军是马摘铃、人衔枚,悄无声息地慢慢向前摸索前进。他们先是蹚过了无定河,然后下马步行以节省马力,按照地图,夏军再走过一道叫做“鬼见愁”的山谷,面前就将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到时候骑兵的优势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把宋军死死压在城下,用一轮轮的冲击把宋军踏成肉泥。
夏军们充满期待地走进了山谷,似乎已经提前感受到了杀戮的快感,突然无数支利箭从浓浓的雾气中飞了出来,刹那间,鬼见愁峡谷活了。崖顶倾泻的不仅是箭雨,还有滚木、火油、石灰包,最毒的是宋军特制的"地钉毯"——浸透火油的草席铺天盖地罩下,遇铁甲火星四溅,把重骑兵烧成火葫芦。
大事不好,中埋伏了!瞬间偷袭者变成了被偷袭者。紧接着,惊魂未定的梁永能又发现,山谷的两头都被宋军用战车和长矛牢牢堵死,此刻要想活命,就只能奋力死战突围。
"冲出去!"梁永能砍翻两个惊惶的副将,血红着眼嘶吼。铁鹞子们挤作一团向谷口冲锋,却撞上三层包铁战车。宋军的长矛从车阵缝隙毒蛇般探出,专挑马腹下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