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亦非看着韩宇匆忙的背影,嘴角浮现出一抹轻蔑的笑意。
“父王,这是孩儿刚熬的汤药!”
韩宇小心翼翼地扶起韩王安,喂他喝下药汤。
“噗……”
刚喝完药,韩王安忽然睁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韩宇,随即吐出一口黑血,昏倒在地。
“父王!”
“四公子,怎么回事?”
……
紫兰轩内,
韩非独自饮酒,神情恍惚。
韩非叹息道:“父王那里不用挂心,四哥在照应着呢……”
“父王的身体明明已经见好,不知为何突然加重了!”
韩非疑惑不解,即便御医诊断后也称韩王安病情反复,否则他几乎怀疑有人从中作梗。
“大事不好!九公子,出事了!”
张良急匆匆闯入,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
“子房,何事让你如此慌张?到底发生何事?”
“九公子,速至王宫,出大事了,王上驾崩了!”
近来,大汉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先有秦国使者遇害,秦太子亲临复仇,更杀左司马刘意……
接着,以百越废太子天泽为首的叛乱者 ** ,害死了大将军姬无夜。
随后,太子莫名溺亡……
昨夜,韩王安也猝然离世。
有人说因病,有人疑遭谋害,众说纷纭,但朝廷至今未有明确结论。
韩王安之前突染重疾之事众人皆知,都说已渐康复,怎会突然暴毙?
无论如何,负责诊治的御医难逃干系,不是刚说韩王安即将苏醒吗?如今人已故,该由谁担责?
然而,朝中有人怀疑韩宇与此事有关。
这些民众不知实情,又怎能明察秋毫?
经御医确认,韩王安死于剧毒,且此毒竟出现在韩宇所煎药物中。
对此,大臣们议论纷纷。
有人认定此事为韩宇所为。
也有人反驳,认为这是嫁祸之举。
毕竟韩宇如今掌管政务,韩王安对他寄予厚望,韩王之位指日可待,他怎会为谋取王位背上弑父恶名?
相国张开地事务繁忙,但韩王安的暴毙让他无暇顾及。
大han国局势动荡,韩王安之死犹如晴天霹雳,令国家陷入混乱。
按惯例,新王应由太子暂代国政,稳定朝局并追查王上遇害 ** ,同时择吉日正式登基。
然而此惯例无法施行,因太子早已去世,而韩王安病重之际未能及时立储。
四公子韩宇虽已代理朝政,但未正式册封,地位始终不稳。
先前大臣曾提议立储,却被韩王安拖延,直至其离世也未解决。
本可让众臣推举合适人选,毕竟局势危急,时间紧迫。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搜查韩王安与韩宇宫殿时,竟于韩王安寝宫发现一封隐秘诏书。
诏书是否为王亲自所写无从知晓,因其从未对外提起,但确有王印确认。
这与其说是诏书,不如视作遗书,内容多为韩王安的遗愿和嘱托。
韩王安的遗书中透露出他对局势的清醒认知。
姬无夜凭借夜幕组织及其势力,试图掌控军、政、财及情报领域,排除异己。
韩王安早已计划削弱姬无夜的力量,曾扶持相国张开地,却未能成功。
在姬无夜和太子相继身亡后,韩王安感到身体衰弱,察觉到潜在危机。
他担心自己去世后,白亦非将不受约束,凭借手中的兵权操控朝局。
白亦非一旦掌权且无人制衡,极可能清除忠良,导致国家倾覆。
这正是韩王安最为担忧之事。
因此,他在生命尽头与白亦非达成协议,换取对方支持韩宇继位。
韩王安遗愿明确,让韩宇即位后设法除掉白亦非,同时建议红莲离开韩国,前往秦国投奔嬴天帝,以免遭遇不测。
韩王安要求继位后的韩宇得到相国张开地等人的辅佐,并强调其他公子应团结协助新君。
他还劝韩非远离韩国,因怀疑其曾有背叛行为,即便身后也不愿韩非留于国内。
“红莲,父王永远爱你!”
这是遗书的最后一句话。
遗书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巨大。
许多人认为韩王安并非贤明之君,若他真怀此宏图大志,姬无夜等人不可能壮大到如此程度。
韩非的命运似乎过于悲惨,处处不受韩王安的喜爱。
即便死后,仍有人担心他会夺取韩宇的王位。
同为韩王之子,两者的境遇相差悬殊。
然而,真假有时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众人是否认可其真实性。
若大家都认同,即为真;反之,即使确凿的事实,若被否定,也会被视为虚假。
对张开地而言,这份在韩王安寝宫发现的遗书带来了契机,一个可能改变大han国局势的机会。
当下,大han国亟需变革,尽管韩非比韩宇更适合担任韩王,但张开地无意支持韩非。
原因简单,韩非与嬴天帝关系密切,若韩非登基,恐对大han不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