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陪在他身边,只能成为他的外室。
这在国内或许难以被接受,但在港岛却十分常见。
娄晓娥自幼受西方文化影响,对此倒能坦然接受。
只是心中仍有些许遗憾,毕竟这意味着要与别的女人分享自己的爱人。
她轻轻叹息了一声。
何雨柱紧紧拥抱着她,用行动表达了对这个善解人意女子的感激。
港岛新通的成立,使原本人员就短缺的新通更加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
由于体制的局限,早期的新通无法向社会公开招聘。
凭借中科院的背景,在内部高层的支持下,新通从中科院内部招募了一批技术人员。
然而,这批人员虽为高端人才,但因专业领域的限制,在非技术领域并无明显优势,且多为中老年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即便如此,许多人仍不愿放弃稳定的研究院工作。
在领导的默许下,这些人得以保留原职,才敢加入新通尝试新机遇。
与如今复杂的招聘流程相比,当时的招聘方式极为简朴。
许多人仅凭路上的一次闲聊便决定入职。
大家彼此熟悉,无需繁琐的考核程序。
大规模招聘则通过在中科院墙上张贴公告,吸引感兴趣者主动报名。
公告内容直白,既无宏伟规划,也无煽情标语,典型内容如下:“经所领导批准,本公司计划招聘15名员工,包括3-4名管理人员、5-6名业务员及其他岗位人员5-6名。”
尽管这些员工的专业能力稍显不足,但他们勤勉踏实,能吃苦耐劳,完全符合新通初期的发展需求。
胡兰便是其中一员,当时48岁,是新通最早的销售员,“研究员站柜台”
的故事即以此为原型。
随着新通业务扩展及港岛分部的设立,从中科院引进的人才已逐渐难以满足需求。
新通公司早期的员工虽勤奋务实,却对新事物反应迟钝,也不熟悉管理。
在公司内部,每年的务虚会上,只有何雨柱和张琴发言,其他人多保持沉默。
这种局面在公司初创时并未造成太大问题,反而因团队凝聚力强而增强了执行力。
然而,随着公司发展,何雨柱和张琴意识到个人精力有限,若不引入管理与业务型人才,公司扩张将受阻。
于是,何雨柱决定向社会开放招聘通道,首次通过《青年报》发布社会招聘广告。
广告风格依旧简洁,但已蕴含浓厚的激励意味。
“加入我们,一起创业!”
这一口号吸引了众多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关注,报名人数超过500人,其中280人通过笔试,120人进入面试环节。
最终,新通录用了58人,包括18名研究生、37名本科生及3名大专生。
特别令何雨柱欣慰的是,他一直看好的两位年轻人——杨为和郭庆,在这一年顺利加入公司。
他们曾在leg时代立下汗马功劳,也是老牛悉心培养的重要人物。
此次招聘不仅满足了公司用人需求,更可视为对老牛的一次反击。
何雨柱清楚,若是老牛也知晓 ** ,定会深感遗憾。
尽管自己是穿越者,但他并不盲目自信于自己的管理水平高于老牛。
毕竟,老牛作为第一代企业家中的佼佼者,能力不容小觑。
不过,何雨柱也有自身优势,他凭借穿越经历,对社会发展趋势及各类人才了如指掌,这为他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许多成功人士的情况,他都心中有数。
杨为和郭庆都是何雨柱看重的人才,他对两人都很了解,清楚如何安排他们的位置发挥特长。
最初,杨为的表现并不抢眼,而郭庆却迅速崭露头角,得到公司高层注意。
在一次重要的誓师大会上,何雨柱委派郭庆邀请一位副国级领导出席,郭庆不负众望完成了任务。
随后,何雨柱让郭庆担任公关部副经理,而杨为虽开局不利但展现潜力,何雨柱相信他的长远发展会更好。
这次招聘不仅引入优秀人才,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家媒体赞扬新通公司,甚至其他企业纷纷前来取经。
何雨柱乐于分享经验,他认为有能力就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正是这些举措,让新通公司和他个人的名字再次广为人知,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招聘热。
机场,南航A701航班刚落地,梁槐带着助理和两位保镖走出机舱。
自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梁家一直在探讨是否到内地投资,仅投资可行性报告就准备了十多个版本。
然而,因梁家前任负责人梁老爷子年事已高,思想趋于保守,导致决策迟迟未定。
梁槐接任后,迅速推动改革,并最终敲定了内地投资计划。
此前与何雨柱的会面,让梁槐对内地投资更加充满信心。
尽管她从经济和政治层面认可了投资的可行性,但对与内地企业家的合作仍存疑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