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银州区-在辽宁北部,银州区区域面积78平方公里 ,虽占地面积不大,却浓缩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与民俗风情。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银州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在龙首山和柴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刀、石斧、陶片等古代工具,确凿的证据表明,那时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西周时期,这里属于肃慎地,见证了古老民族的生活轨迹。春秋战国时,银州地区成为东胡族的居住地,不同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随后,它被纳入燕国辽东郡管辖范围,正式与中原文化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地依旧隶属于辽东郡,其在地域划分中的归属得以延续。
汉代,银州地区属玄菟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仍归玄莬郡管辖,虽历经朝代更迭,但其行政归属相对稳定。隋朝时,这里属于越喜国地。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归属安东都护府延津州地。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渤海大氏夺取越喜地,此地成为渤海国富州。据《东北通史》考证,“富州”即如今的铁岭(银州),这一时期,银州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辽代建国后,在东北地区推行军州制。辽太宗天显元年(公元926年),富州因冶炼白银而声名远扬,遂改富州为银州,设置银州富国军,下辖延津、新兴、永丰3县,这便是此地称银州的开端。银州的命名,与当地繁荣的银矿开采和冶炼产业密切相关,彼时,无数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在炽热的炉火与精湛的技艺下,白银源源不断地产出,银州也因此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银州改名为新兴县,隶属于成平府。元朝时,依旧沿用新兴县的称谓。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铁岭卫都指挥使司于奉集县,诏指挥佥事刘显等至银州立站。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因徙辽东铁岭卫于古银州,此地正式更名为铁岭,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明朝时期,铁岭作为军事重镇,在东北地区的防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军事设施和城堡建设,见证了当时的战略布局和军事文化。
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废除卫制,设置铁岭县,隶属于奉天府。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省县治,铁岭属奉天省辽沈道。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9月19日铁岭沦陷。沦陷初期,仍沿用旧制。1937年,废除县治,设置铁岭市,属奉天省,这是铁岭设市治的开始。在日伪统治时期,铁岭人民遭受了沉重的苦难,但也从未停止反抗,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
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收复铁岭,建立民主政府,撤销铁岭市,恢复县治。1946年3月24日,国民党占据铁岭城,在县城设立银州镇,属铁岭县。1948年10月28日,东北野战军再次解放铁岭,属辽北省。1949年5月,铁岭划归辽西省,撤销银州镇建制。1954年,隶属辽宁省。1955年,恢复银州镇,仍属铁岭县。1979年8月30日,撤销银州镇,设立县级铁岭市,属铁岭地区。1984年6月30日,撤销铁岭地区,设置省辖铁岭市,同年8月30日,原铁岭市改称银州区,成为铁岭市的中心城区,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银州区孕育出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例如清代的郝浴,他是顺治年间的进士,因弹劾权贵吴三桂被贬谪到铁岭。在铁岭居住的近十八年里,他创建了银冈书院,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经典,为银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康熙十四年(1675年)郝浴离开铁岭时,将自家居所献出正式命名为“银冈书院”,此后,银冈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
二、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
银州区辖1个乡7个街道,即龙山乡、工人街道、岭东街道、柴河街道、铁西街道、铜钟街道、辽海街道、红旗街道。
龙山乡位于银州区东部,下辖12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 ,是银州区重要的农业产区。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山间绿树成荫,溪水潺潺流淌。村民们主要以种植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为生,农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龙山乡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出了一系列农家乐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农家美食。
工人街道位于银州区中心区域,是银州区的商业繁华地带之一。这里有众多商场、超市、酒店等商业设施,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同时,工人街道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各类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图书馆,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