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文明来说,
这是人类文明第一次遭遇地外文明,相比起两个文明爆发一场星际战争,
肯定还是两个文明实现较深入的交流比较划算,
但双方文明的交流,不是人类文明一方能够自己决定的。
换在斯托文明那边,大概也是类似的情况。
……
时间走得很快。
在人类文明了望观测阵列和斯托文明观测装置的‘注视下’,
斯托文明派出的那个代表团所乘坐的星际飞船,朝着人类文明目前疆域边缘的木卫三驶来的过程还算顺利,
在穿过柯伊伯带后,再继续越过了海王星,天王星,土星轨道之后,
斯托文明派出的星际飞船在减速过程中,抵达了木星轨道附近,
木卫三上的人类文明星际城市,也接收到了斯托文明星际飞船发出的,泊入木卫三星际港口的请求。
在征求到人类文明的同意之后,斯托文明星际飞船开始下降高度,最后停泊在了木卫三星际港口内。
人类文明代表团,作为这次双方文明会面的东道主,
自然也在该星际城市的星际港口,对斯托文明代表团进行了迎接。
双方文明,也将在这里第一次真正面对面的会面。
“欢迎斯托文明代表团的诸位抵达人类文明的城市。”
“感谢人类文明对我们发出的邀请。”
斯托文明星际飞船的舱门开启,
斯托文明代表团成员,走下了飞船。
会面的整个流程细节,都是在正式会面开始之前,两个文明互相仔细沟通确认过得,
这个时候,自然是完全按照流程走。
可以说,双方文明都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预定流程细节以外的几乎所有临时事情和不必要动作,
以避免两个文明在这次会面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人类文明的地外城市内,
环境自然是不太契合斯托文明个体的生存需要,
所以此刻走下星际飞船的斯托文明代表团中个体,都穿着类似于人类文明舱外活动服的装置,以保证自身能够在人类文明城市内正常活动。
不过,从这类似于舱外活动服的整体结构,以及一些透明部分,其实也能够看到斯托文明个体的一些外貌特征。
按照人类文明的标准,
斯托文明是直立行走的,总共六肢,两肢着地,作为整个身体的支撑,四肢在身体的上半区。
上半区的四肢,两肢稍短,大概不到半米长,两肢稍长,从躯体延伸到最末端,大概超过两米。
而上半区四肢的躯体末端,长得也不是人类文明这种有骨骼的指节,而是类似于一种分叉的软体触手?每条触手连接在肢体末端,大概有二十厘米到三十厘米长,每个肢体有八条这样的触手。
这些触手连接在斯托文明个体的肢体末端,看起来其实有些怪。
可能是人类文明代表团有些先入为主了——在正式会面前,双方文明其实已经交换过双方文明个体的外貌图像,
在此前,斯托文明就已经提到过,这些他们肢体末端的触手,并不是先天的,是后期他们生物科学发展,他们自己改造出来的‘灵活肢体’。
而斯托文明个体整体看起来,可能是进化过程中,保持直立行走的稳定性,
斯托文明个体身体整个,是有些向前卷曲的,能够被称呼为背部的地方看起来有些向后隆起,
此外,
斯托文明个体全身都覆盖一层类似于甲壳,又类似于鳞片的硬质结构,表面看起来异常光滑,呈现暗黄色,
可能和斯托文明的母星环境有一定关系,
最后,就是斯托文明个体的头部了,
斯托文明个体的头部,用人类文明的标准来看,似乎和身体不成比例,
只是从身体中突出很小一部分,没有颈部结构,头部同样覆盖了类似甲壳和鳞片的硬质结构。
按照这个结构猜测,斯托文明如果有类似大脑的结构,那其大脑大概率应该是在其头部下方,身躯主体的正上方,
而不是像人类一样在头部。
在头部上,能够看到文明个体的眼部结构,以及嘴部用来进食的结构,
听觉结构,此刻直接用肉眼看,是很难看到的,在此前交换的外貌图像信息中,能够知道,
斯托文明个体没有像人类文明耳朵这样的外部结构,
其听觉结构,主要是头部两侧各一个很小的,可闭合的小孔。
同时,斯托文明个体也没有完全能够对比人类嗅觉系统的结构。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比人类多出来的结构。
在斯托文明头部上方,有两个类似于触须,又比触须大许多,类似于犄角,又能够自由活动的结构。
用斯托文明的自己的命名直译过来,应该叫做“响角”,
斯托文明个体的‘响角’,能够感知到周围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能够感受到较远距离的细微震动,在接触到物质时,能够感觉到物质质感上的一些差异,类似于人类文明嗅觉和触觉的混合,但又不完全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