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吴乞买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他看也不看宗翰,直接对阿骨打躬身,“宗翰将军劳苦功高,新立大功,更兼有联姻重任在身,不宜再远征疲惫。西夏虽弱,然地处边陲,沙漠纵横,非熟悉西北苦寒、坚韧不拔之帅不能克竟全功!臣弟不才,愿亲提大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必为陛下犁庭扫穴,永绝西顾之忧!” 他特意强调了“坚韧不拔”和“稳扎稳打”,暗指宗翰年轻气盛,可能贪功冒进。
殿内气氛瞬间凝重。宗翰一系的将领(如完颜希尹等)立刻鼓噪:
“粘罕(宗翰)将军勇冠三军,正该乘胜而进!”
“伐夏乃灭国之战,非大帅之才不可!粘罕将军最合适!”
吴乞买一方的宗室重臣(如完颜斡鲁等)也毫不相让:
“谙班勃极烈(吴乞买)老成持重,统御全局,方是万全之策!”
“西夏非速胜之敌,需步步为营,谙班勃极烈深谋远虑,正合此任!”
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一方强调宗翰的锐气和与杨靖协调后的战略优势,另一方则力陈吴乞买的稳重经验和处理复杂战局的能力。朝堂之上,为了这柄代表无上军功和未来权势的“征西大将军”印信,两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已然针锋相对,空气中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端坐于上,鹰隼般的目光扫视着争执的双方,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座椅扶手。这征西大将军的人选,不仅关乎灭夏之战,更牵动着金国未来权力格局的走向。他的抉择,将至关重要。
宗翰一系的年轻勋贵们,如完颜希尹、完颜银术可等,个个挺胸昂首,眼神锐利如刀,毫不掩饰对征西大将军印信的渴望与对宗翰的支持。而吴乞买身后,以完颜斡鲁、完颜蒲家奴等为代表的宗室元老和稳健派,则如磐石般沉默伫立,目光沉稳,透着不容置疑的分量。他们代表着金国根基深厚的传统力量和上京的稳定秩序。
龙椅之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将这一切尽收眼底。这位一手缔造大金的雄主,虽已年逾五旬(五十一岁),鬓角染霜,但那双鹰隼般的眼眸依旧锐利如初,仿佛能洞穿人心。他深知女真崛起于白山黑水,靠的是勇猛精进,但也更明白一个庞大政权的基石在于平稳过渡。世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权力交接时的稳定与后继者的能力。
他的目光在争执的双方身上缓缓扫过。宗翰,勇猛绝伦,战功赫赫,是开疆拓土最锋利的刀,其威望在军中如日中天,这些年虽然取得不少锻炼。但此子锋芒太盛,如同出鞘的利刃,能伤敌亦能自伤。吴乞买,他的亲弟,谙班勃极烈(储君),正值年富力强(三十多岁)。虽不像宗翰、宗望(斡离不)那样常年在外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但其坐镇上京中枢,协调各方,处理繁剧政务,保障前线供给,功绩同样不可磨灭。更重要的是,吴乞买性格沉稳,处事周全,善于团结各方,身边聚集了如完颜翰鲁这样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臣,形成了稳固的政治根基。这正是政权平稳过渡最需要的核心特质。
阿骨打的目光最终停在了殿中一个并不显眼,却位置关键的人物身上——内相、枢密使杨朴。此人是渤海遗民,饱读诗书,深通韬略,早年投效女真,以其过人的智谋和务实的政治智慧,成为阿骨打不可或缺的臂膀,执掌机要,参赞军国大事,地位尊崇。在女真贵族尚武之风炽烈的朝堂上,杨朴代表着冷静的头脑和深远的战略眼光。
感受到汗王的目光,杨朴微微躬身,出列一步。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带着一种洞悉全局的穿透力:
“汗王明鉴。西夏,党项小邦,其力确不如我大金雄师。然,”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宗翰和吴乞买,“臣观历次交锋,党项人狡黠如狐,坚韧似狼。其地,西陲荒漠,山川险恶,利于游击周旋,不利大军速决;其人,惯于依仗地利,据守坚城(如兴庆府),或诱敌深入,断我粮道,或利用沙碛戈壁,袭扰疲惫我军。昔年宋夏百年拉锯,亦是明证。此等对手,欲毕其功于一役,一举犁庭扫穴,恐非易事。征伐西夏,必是一场耗费时日、考验耐心与韧劲的持久之战。”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储君吴乞买身上,言语间分量更重:“谙班勃极烈(吴乞买),乃国之储贰,当朝国本。身系社稷之重,万民之望。若长期远离中枢,督师于万里之外,一则于国体不稳,二则于前线瞬息万变之军情,中枢若无强有力之人坐镇协调、统筹全局、保障源源不断之粮秣兵员,恐生掣肘,反误大事。储君之责,在于定鼎中枢,维系国运昌隆,非必躬亲于锋镝之间。”
杨朴此言,既是对西夏战局的冷静剖析,点明了其长期性、复杂性和对后勤的极度依赖,更是对权力核心稳定性的深刻考量。他巧妙地支持了吴乞买应坐镇上京的主张,将国本安稳置于单纯的军功争夺之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