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陈天佑每日天不亮便起身,前往山林深处的一片开阔之地练习刀法。山间的晨雾还未散尽,像一层薄纱笼罩着大地,寒气顺着他单薄的衣衫直往骨头缝里钻。陈天佑却浑然不觉,他踏着满地的枯叶,朝着那片熟悉的开阔地走去,脚下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山林在为他的坚持伴奏。
晨曦初露,微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在他身上,在地面勾勒出斑驳的光影。陈天佑手持大刀,全神贯注地开始了一天的训练。那把大刀是陈昌武留给他的,刀身泛着冷冽的寒光,刀柄上缠绕的布条已经被汗水浸透,又在夜晚风干,留下一道道深色的痕迹。他深吸一口气,凝视着手中的刀,仿佛能从那寒光中看到太爷爷陈昌武威严的身影。
他先是复习太爷爷所传授的 “力劈华山”,高高举起大刀,腰部扭转,借由全身之力迅猛劈下。然而,最初的练习并不顺利,他的动作生硬,力量也分散,每次劈下时,刀身都会微微颤抖,无法达到陈昌武所要求的那种气势和威力。有一次,他用尽全身力气劈下,却因为重心不稳,整个人向前踉跄了几步,膝盖重重地磕在一块凸起的石头上,瞬间渗出一片血渍。剧烈的疼痛从膝盖处传来,他的身体微微颤抖,但他只是咬了咬牙,用衣袖随意擦了擦伤口,便又重新站了起来。
“不行,再来!” 陈天佑咬紧牙关,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个动作。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打湿了脚下的土地。随着训练的持续,他的手臂逐渐酸痛不堪,仿佛有千斤重,但他依然强忍着疲惫,继续练习。到了中午,烈日高悬,阳光炙烤着大地,林间的空气仿佛都被点燃。陈天佑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紧贴在身上,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他却顾不上休息,只是匆匆喝了几口山涧里的凉水,便又投入到训练中。
在训练间隙,陈天佑偶尔会靠在一棵大树下稍作休息。他看着周围熟悉的山林,回想起太爷爷教他刀法时的场景。那时,太爷爷总是耐心地纠正他的每一个动作,告诉他刀法的精髓不仅在于力量,更在于心境。想到这里,陈天佑握紧了手中的刀,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他知道,自己不能辜负太爷爷的期望,一定要将这刀法练到极致。
有一次,连续多日的高强度训练让陈天佑身心俱疲,他在练习 “力劈华山” 时,大脑一阵眩晕,差点栽倒。可他不甘心就此停下,稍作调整后,又重新举起大刀。这次,他在心里默默回忆着太爷爷示范时的每一个细节,感受着身体各部位发力的顺序。随着不断尝试,他终于在某一次劈砍中,找到了那种流畅的发力感觉,虽然离完美还差得很远,但这一丝进步,就像黑暗中的一点微光,让他重燃斗志。
在练习 “横扫千军” 时,问题同样接踵而至。他总是难以掌握好速度和力量的平衡,要么速度太快,力量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冲击力;要么力量过大,速度却跟不上,导致动作变形。有一次,他用力过猛,脚下一滑,整个人差点摔倒在地,手中的大刀也险些脱手。更糟糕的是,那把大刀在滑落的过程中,刀刃擦过他的小腿,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顿时涌了出来。陈天佑疼得脸色发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但他没有喊疼,而是撕下衣角,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便又拿起大刀,继续练习。
为了更好地掌握 “横扫千军”,陈天佑在山林中找了一片空地,用树枝插出一个个标记,模拟敌人的位置。他反复练习横扫这些标记,一开始,他的横扫动作总是偏离目标,不是扫得太高,就是太低。但他没有气馁,每一次失败后,都会仔细观察自己的动作,调整发力点和角度。渐渐地,他的横扫变得越来越精准,可速度和力量的平衡依然是个难题。
一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山林中,陈天佑望着远处随风摇曳的野草,突然灵机一动。他想到,野草在风中既能保持一定的韧性,又能借助风力展现出强大的力量。于是,他尝试在横扫时,让自己的动作像野草一样,既有灵活的变化,又能借助身体转动的惯性发力。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调整,他终于在一次练习中,成功地将速度和力量完美结合,横扫出去的大刀带起一阵强劲的风,将面前的灌木齐刷刷地斩断了一大片。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天佑在这片山林中不断地重复着枯燥而艰苦的训练。他开始注意到山林中的一些细微变化,清晨的鸟鸣声、午后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傍晚归巢鸟儿的欢叫声,这些声音仿佛都成了他训练的背景音乐。他与山林渐渐融为一体,每一次挥刀,都像是在与大自然对话。
一天清晨,陈天佑如往常一样来到训练地,却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鹿蜷缩在角落。它的后腿被兽夹夹住,鲜血染红了周围的草地,眼中满是恐惧与无助。陈天佑心生怜悯,放下大刀,小心翼翼地靠近小鹿。他一边轻声安抚,一边设法打开兽夹。在这个过程中,小鹿因疼痛而挣扎,锋利的蹄子差点踢到他,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小鹿获救了,它一瘸一拐地跑开,消失在树林深处。这件事让陈天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也让他在之后的练习中,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敬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