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的雨下了整整一夜,直到次日清晨才渐渐停歇。储秀宫的青石板路上积了些水洼,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像一块破碎的镜子。
瑶珈坐在窗前,看着小太监们清扫庭院里的落叶,手里摩挲着那方青玉茶盏。茶盏是德妃送的,昨晚宫宴后,她特意让人用沸水烫了三遍,可指尖触及杯沿时,总觉得还残留着曼陀罗花粉的寒意。
“常在,太后宫里来人了,说请您过去品新茶。” 春桃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瑶珈放下茶盏,心中微动。太后这个时候请她去品茗,怕是不单为了喝茶。她起身换上一身月白色的常服,头上只簪了支简单的银流苏,看起来素净又不失端庄。
慈宁宫的暖阁里暖意融融,太后正坐在窗边的软榻上,手里捧着一本《金刚经》。见瑶珈进来,她放下经书,笑着招手:“过来坐,刚沏好的雨前龙井,尝尝。”
瑶珈屈膝行礼后,在太后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宫女奉上茶盏,碧绿的茶叶在水中舒展,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昨晚宫里的事,你做得很好。” 太后呷了口茶,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件寻常家事。
瑶珈的心跳漏了一拍,垂眸道:“臣妾只是实话实说,不敢居功。”
“实话实说,有时候比花言巧语更有力量。” 太后看着她,眼中带着几分赞许,“只是你要记住,锋芒太露,容易伤人,也容易伤己。”
瑶珈明白太后的意思,她昨晚在宫宴上的表现,确实太过扎眼。她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浮沫:“臣妾明白,多谢太后教诲。”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德妃娘娘到 ——”
瑶珈心中一凛,德妃怎么也来了?
德妃走进暖阁,向太后行礼后,目光落在瑶珈身上,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妹妹也在,看来我们倒是想到一块儿去了,都想来尝尝太后的好茶。”
太后笑着说:“既然来了,就一起坐下喝杯吧。”
德妃在瑶珈身边坐下,宫女为她奉上茶盏。她端起茶盏,却没有喝,而是看着瑶珈:“妹妹昨晚真是好胆识,连八阿哥的人都敢得罪。”
瑶珈知道德妃是在试探她,淡淡一笑:“臣妾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针对谁的意思。”
“是吗?” 德妃挑眉,“可八阿哥未必这么想。妹妹以后可要多加小心了。”
瑶珈没有接话,只是专注地品着茶。她知道,在太后面前,多说多错,不如保持沉默。
太后看着她们之间的暗流涌动,忽然开口:“好了,不说这些扫兴的事了。瑶珈啊,哀家听说你很会泡茶?”
瑶珈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臣妾略懂一些。”
“哦?那正好,” 太后笑着说,“哀家这有套新得的紫砂茶具,你就用它给我们泡壶茶吧。”
瑶珈心中明白,这是太后在考较她。她起身应道:“臣妾遵旨。”
宫女取来紫砂茶具,瑶珈净手后,开始有条不紊地操作起来。她先用热水烫洗茶具,动作轻柔而娴熟;然后取适量茶叶放入紫砂壶中,注入沸水,轻轻摇晃几下,倒掉茶汤,这是洗茶;接着再次注入沸水,盖上壶盖,静置片刻。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赏心悦目。太后和德妃都静静地看着,眼中带着几分惊讶。
片刻后,瑶珈提起紫砂壶,将茶汤缓缓注入公道杯,再均匀地分到各个茶杯中。茶汤色泽橙黄明亮,香气醇厚。
“请太后,德妃娘娘品茶。” 瑶珈将茶杯分别送到两人面前。
太后端起茶杯,先闻了闻香气,再浅啜一口,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半晌才睁开眼,赞道:“好茶!汤色清亮,香气醇厚,滋味甘醇,瑶珈你这泡茶的手艺,真是不错。”
德妃也尝了一口,点点头:“确实不错,比御膳房的师傅泡得还好。”
瑶珈微微一笑:“太后和德妃娘娘过奖了,臣妾只是喜欢琢磨这些罢了。”
太后看着她,忽然说:“哀家听说,你父亲完颜洪烈不仅政绩卓着,还很喜欢研究茶道?”
瑶珈心中一动,太后怎么突然提起父亲?她答道:“回太后,家父确实喜欢喝茶,也常常教导臣妾,品茶如品人,要用心去体会。”
“说得好。” 太后点点头,“品茶如品人,用心体会。在这宫里,能用心体会的人不多了。” 她顿了顿,又说,“哀家看你是个可塑之才,以后常来慈宁宫坐坐,陪哀家喝喝茶,聊聊天。”
“谢太后恩典。” 瑶珈心中一喜,这意味着她得到了太后的认可。
德妃看着这一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但很快就掩饰过去,笑着说:“太后有瑶珈妹妹作伴,定会很开心。”
接下来的时间,三人聊了些茶道、花艺等轻松的话题,气氛十分融洽。瑶珈知道,这是她与太后和德妃关系缓和的好机会,她小心翼翼地应对着,既不显得过于殷勤,也不失恭敬。
离开慈宁宫时,天色已经不早了。德妃与瑶珈同行,走到岔路口时,德妃忽然停下脚步,看着她:“妹妹,你泡茶的手艺确实不错,但在这宫里,光有手艺是不够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