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上归来,已是月上柳梢。屯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巡护队汉子们刻意放轻的脚步声偶尔响起,如同守护家园的暗哨。刘然然与王猎户在屯口分开,各自归家,并未惊动旁人。
祠堂里还亮着灯,赵氏一边就着灯光缝补衣物,一边等着她。见刘然然安然回来,赵氏明显松了口气,连忙起身要去热饭。
“不必忙了,在镇上用过干粮。“刘然然摆摆手,虽面带倦色,眼神却清亮有神。她简单将今日见闻,特别是与保和堂吴大夫的接触低声说与赵氏听。
赵氏听得又惊又喜:“阿娘,若真能与保和堂合作,咱们的药材和成药就不愁销路了,也能多些进项。“
“合作是相互的,也要我们拿得出足够好、足够多的东西。“刘然然语气沉稳,“路要一步步走。明日开始,制药和打理药圃都要更上心。尤其是你,大牛媳妇,我不在时,寻常小病你要能独立应对,药材炮制也要尽快上手。“
赵氏郑重点头:“我晓得,阿娘。“
翌日,刘然然召集了王猎户、李家老大、孙老四等核心几人,将在镇上的情况,特别是与保和堂达成初步意向的消息告知。众人闻言,精神都是一振,仿佛在重重阴霾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这是好事!“李家老大抚掌道,“有了保和堂这条线,咱们心里就踏实多了。“
“不过,济生堂那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王猎户依旧保持着警惕,“他们连投毒的事都干得出来,知道我们和保和堂搭上线,说不定会使更阴损的招。“
“王大哥所言极是。“刘然然颔首,“所以,我们更要加快脚步,让他们来不及反应。“她目光扫过众人,“药圃要尽快形成规模,至少十几种常用药材要能部分自给。成药方面,'疏风散寒散'的制作流程,孙四哥和几位嫂子要完全掌握,确保我不在时也能独立制作。'活血止痛膏'和'清热解毒散'的方子我也已完善,接下来要开始批量试制。另外,我新拟了'健脾消食散'的方子,主要给屯里孩子们用,材料易得,制作也简单,大牛媳妇,这个由你来主要负责。“
她将任务一一分派下去,条理清晰,责任明确。众人领了差事,干劲十足地散去。
屯里的气氛,因着这悄然展开的新局面,似乎又注入了一股活力。药圃里,李家老大带着人细心照料着那些娇嫩的幼苗,施肥、除草,不敢有丝毫怠慢。祠堂药房中,碾药声、讨论声终日不绝,赵氏和孙四媳妇带着几个手脚麻利的妇人,按照刘然然定下的标准,一丝不苟地炮制药材,尝试制作各种成药。空气中弥漫的药香,比往日更加浓郁了几分。
刘然然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她不仅要坐诊,指导制药,还要抽空去药圃查看,根据药材长势调整照料方法。晚上,她则继续完善《常见草药图鉴》,将每一种草药的形态、习性、功效、采摘时节、炮制方法都详细记录,并配上尽可能形象的图示。她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更多屯民掌握基础的草药知识,才是长久之计。
大丫和几个大点的孩子,成了她第一批“学生“。她利用闲暇时间,拿着画好的图,在药圃边、在祠堂前,指着实物教他们辨认。“这是薄荷,闻闻看,是不是很清凉?它可以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孩子们学得认真,很快就能认出十几种常见草药,有时甚至能指出大人们偶尔的疏漏。
这日,邻村一个妇人抱着发烧咳嗽的孩子急匆匆赶来,说是吃了从货郎那买的药粉不见好,反而咳得更厉害了。刘然然诊断是风寒入里化热,用了两剂“疏风散寒散“加减的汤药,孩子很快退烧止咳。那妇人千恩万谢,回去后便将靠山屯刘医官医术高明、药到病除的消息传扬开来。
渐渐地,不止靠山屯,附近几个村落也有人慕名前来求医问药。刘然然一律平等对待,诊金药费依旧量力而行。医馆的名声,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一圈大过一圈。
与此同时,刘然然与保和堂吴守仁的暗中联系也未曾中断。通过王猎户几次谨慎的往来,双方初步敲定了第一批药材收购的种类和价格,以及少量“疏风散寒散“和“活血止痛膏“的代售试水。吴守仁那边似乎也承受着某种压力,行事极为小心,但合作的意向并未改变。
刘然然深知,要让合作稳固,必须展现出足够的价值。她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提升成药的品质和稳定性。在“疏风散寒散“的基础上,她尝试加入少许本地特产的橘皮,发现不仅能增强理气化痰的功效,还能让药丸带上一丝不易察觉的清甜,更易入口。对于“活血止痛膏“,她改进了蜂蜡与药油的比例,使得膏体在不同气温下都能保持适宜的软硬度,便于涂抹和保存。
这些细微的改进,看似不起眼,却让保和堂吴守仁收到第二批试售的成药时,眼中异彩连连。他托王猎户带回口信,盛赞刘医官心思灵巧,并主动提出可以将收购价格再提高半成。这对靠山屯而言,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莫大的认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