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整,竞标会正式开始。主持人介绍了评委阵容,顾沉舟坐在正中间,旁边是集团的技术总监、成本控制部经理,还有两位外聘的建筑专家。第一个上场汇报的是华建,张涛拿着激光笔,指着屏幕上的效果图:“我们的方案采用‘双塔联动’设计,高度比顾氏最初设想高15米,外立面用全玻璃幕墙,突出地标性——虽然成本比预算高8%,但能提升顾氏的品牌形象。”
成本控制部经理皱了皱眉:“高8%的成本,有没有降本空间?顾总强调过,要严控成本。”
张涛愣了一下,随即说:“全玻璃幕墙的成本没办法降,这是地标项目的必要投入。而且我们的施工周期比其他方案短15天,能提前投入使用,间接节省成本。”
苏晚坐在台下,轻轻摇了摇头——张涛只提施工周期,却没算提前投入使用的收益能不能覆盖8%的成本溢价,这在顾沉舟眼里,肯定是个硬伤。
华建的汇报结束后,轮到苏晚工作室。苏晚深吸一口气,拿着平板电脑走上台,将PPT连接到投影——果然如陈特助提醒的那样,PPT软件出现了兼容问题,她立刻切换到备用的PDF格式,顺利开始汇报。
“各位评委好,我是苏晚工作室的苏晚。我们的方案核心是‘精准设计,降本增效’,围绕顾氏‘科技+地产融合’的定位,从三个方面展开。”苏晚点击屏幕,核心筒的结构模型出现在画面上,“首先是结构修正,我们发现补充文件中的风荷载参数未考虑周边建筑干扰,修正后核心筒用钢量减少12%,节省成本1800万。”
技术总监立刻提问:“修正后的风荷载系数是多少?有没有第三方验证?”
“系数是1.23,我们找同济大学风洞实验室做了简化模型测试,这是测试报告复印件。”苏晚将提前准备好的纸质报告递给评委,“另外,我们用ETABS和MIDAS Gen两种软件交叉验证,结果一致,确保结构安全。”
顾沉舟拿起报告,翻了几页,目光落在测试数据页上,指尖轻轻划过上面的签名——他认得这个签名,是同济大学风洞实验室的主任,业内权威。他抬头看向苏晚,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
苏晚继续汇报:“其次是BIM全周期应用,我们将结构、机电、运维模块绑定,后期施工时能减少30%的管线碰撞问题,运维阶段通过数据监控,每年节省能耗成本15%。最后是绿色建筑系统,我们加入了光伏幕墙和雨水回收,光伏幕墙的发电效率能满足大楼18%的用电需求,五年内收回成本;雨水回收每年节省水费12万,同时助力项目拿到绿色建筑三星认证。”
她点击屏幕,成本分析表清晰地展示出来:“综合来看,我们的方案能为顾氏节省总成本2800万,占项目总预算的9.3%,同时满足‘科技+地产’的标杆定位。”
张涛突然举手:“我有疑问!苏小姐说光伏幕墙能满足承重要求,可你们的工作室没有超高层光伏幕墙的设计经验,怎么保证施工时不会出问题?而且你们的梁体配筋调整,有没有考虑室内净高?”
苏晚早有准备,点击屏幕切换到梁体施工图:“我们将梁体截面从400mm×800mm调整到450mm×850mm,增加两根直径25mm的受力钢筋,最大挠度12.3毫米,远低于规范限值15毫米。室内净高保持2.8米,没有影响使用功能。至于施工经验,我们已经和国内顶尖的光伏幕墙施工团队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这是他们的资质文件。”
她将资质文件递给评委,目光直视张涛:“张总,经验重要,但数据更重要。我们的每一个设计决策,都有数据支撑,这比‘品牌保障’更能让顾氏放心。”
多功能厅里一片安静,评委们互相交换着眼神。顾沉舟放下手里的文件,看向苏晚,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没预料到的问题:“BIM运维模块的数据分析频率是多少?能不能和顾氏现有的智慧办公系统对接?”
这个问题直击核心——很多设计院做BIM只停留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很少考虑后期运维的衔接。苏晚立刻回答:“数据分析频率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最低每小时一次,最高实时同步。我们已经研究过顾氏智慧办公系统的接口协议,BIM运维模块能直接对接,不需要额外开发,节省30万的对接成本。”
顾沉舟微微点头,没再提问——这个答案,比他预期的还要周全。
汇报结束后,苏晚走下台,老周和林晓雅立刻围上来,小声问:“怎么样?感觉评委们的反应还不错吧?”
“还行,数据都讲清楚了。”苏晚坐下,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顾沉舟——他正低头和技术总监交谈,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鼻梁高挺,下颌线利落。她赶紧收回目光,心跳却莫名快了几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