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脸色微变,连忙解释:“苏设计师,这只是试生产批次,正式交付的肯定能达标。”
“试生产批次也要符合标准,”苏晚放下试块,语气坚定,“咱们合同里明确写了,每一批次的材料都要附带检测报告,且必须符合GB/T -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如果正式交付的材料还是这个水平,不仅过不了住建局的检测,还会影响墙体的结构安全——顾氏的项目,不能有任何安全隐患。”
顾沉舟站在一旁,没有说话,只是目光锐利地看着周明。周明被苏晚的专业态度和顾沉舟的气场压得有些喘不过气,只好坦白:“其实……涨价确实不全是因为上游成本,主要是我们新建的生产线还没完全调试好,产能跟不上,想通过涨价减少一点订单压力。”
“减少订单压力,不是靠坐地起价,”顾沉舟终于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你们扩产需要资金,我可以让顾氏的供应链金融部门给你们提供低息贷款,但有两个条件:第一,混凝土单价维持原合同价格,且必须保证每批次材料都符合检测标准;第二,未来三年,顾氏旗下所有绿色建筑项目,优先采购恒信的建材。”
周明愣住了——他以为顾沉舟会要么同意涨价,要么直接换供应商,没想到会提出这样的方案。低息贷款能解决他的资金难题,而长期合作更是能稳定恒信的订单,这比短期涨价划算多了。他连忙点头:“没问题!顾总,您放心,我们肯定保证材料质量,按时交付!”
苏晚看着顾沉舟,眼底闪过一丝惊讶——她原本以为顾沉舟会用强硬的方式压制供应商,没想到他会用双赢的方案解决问题,既保住了项目的成本和进度,也给了供应商台阶下。
离开恒信工厂时,夜色已经深了。车子行驶在回市区的路上,苏晚忽然开口:“顾总,刚才谢谢你。没有直接否定我的专业判断,还让我参与谈判。”
顾沉舟侧头看她,路灯的光影在她脸上流动,显得格外柔和:“你是项目总设计师,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你的设计落地效果,你当然有权利参与。而且,你的专业判断很准确,没有你现场核对参数,周明未必会说实话。”
他顿了顿,补充道:“顾氏要的是‘科技+地产融合’的标杆项目,不是靠强权压出来的面子工程。你的设计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我不会干涉你的专业决策,只会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苏晚心里忽然泛起一丝暖意。之前和其他企业合作时,她总被当成“画图的”,决策权全在甲方手里,可顾沉舟不一样——他尊重她的专业,把她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
车子刚驶入市区,苏晚的手机就响了,是工作室的助理小夏打来的:“苏姐,不好了!住建局刚才发了最新的《绿色建筑预验收补充通知》,要求所有外墙材料的碳排放量再降低5%,咱们之前选定的那款保温板不符合新标准了,明天就要提交调整后的材料清单,不然预验收会延误!”
苏晚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外墙保温板是和低碳混凝土配套使用的,碳排放量降低5%,意味着要么换用更环保的材料,要么调整保温层的结构设计——无论是哪种,都需要重新计算参数,还要和供应商重新对接,时间非常紧迫。
顾沉舟见她脸色变了,立刻问:“怎么了?”
“住建局提高了碳排放量标准,保温板不符合要求了,明天就要交调整后的材料清单。”苏晚揉了揉眉心,“现在时间太晚了,大部分供应商都下班了,而且重新计算保温层结构参数需要时间,恐怕要熬夜了。”
顾沉舟没有犹豫:“去顾氏总部,那里有完善的设计软件和数据库,还有24小时的行政服务,比你工作室方便。我让林舟把住建局的补充通知和最新的材料数据库发过来,再安排人准备夜宵和咖啡。”
苏晚有些不好意思:“这不太好吧,耽误你休息了。”
“项目进度要紧,”顾沉舟发动车子,转向顾氏总部的方向,“而且,我也想看看,你怎么在一夜之间解决这个难题。”
顾氏总部的顶层设计室里,灯火通明。苏晚坐在电脑前,快速浏览着住建局的补充通知,顾沉舟则坐在她旁边,帮她整理最新的材料数据库。设计软件运行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两人偶尔交流几句,默契得像是合作了很久的伙伴。
苏晚先是对比了十几种保温材料的碳排放参数,最终选定了一款新型的石墨烯保温板——碳排放量比原来的低8%,刚好符合新标准,而且保温效果更好。但这款材料的厚度比原来的薄,需要重新计算保温层的铺设密度和墙体承重参数,避免影响整体结构安全。
顾沉舟见她对着电脑屏幕皱眉,便递过一杯热咖啡:“遇到问题了?”
“石墨烯保温板厚度变薄,保温层铺设密度要增加30%,担心会增加墙体承重,影响地基负荷。”苏晚指着屏幕上的结构计算模型,“需要重新核对地基的承载数据,看看能不能承受增加的负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