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目前与三营接头完成交易的人还没现身,所以变数依然存在。不过三营迟早会露出破绽,这点毋庸置疑。最棘手的问题在于方副团长和楚云飞是否相信这件事。”
朱传武突然怔住,皱眉望向许平:“您是说...方副团长和楚团长可能不相信三营会叛变?”
许平摆手道:“早就告诉过你,这事没那么简单。你觉得他们会相信一个刚来黑云寨几天的副官,还是跟随自己十几年的心腹营长?更何况你是东北军出身,他们是西北军系。”
“这不是派系之争,而是信任天平会倾向哪边的问题。你在黑云寨时间太短,我获得的情报甚至可能被当成是日军放出的 。方副团长很可能会怀疑——来黑云寨谈判的除了358团,也可能是八路军、日军或其他势力。”
朱传武眉头紧锁:“大当家,这不太可能吧?”
许平冷笑道:“有什么不可能?你听说过‘做贼心虚’吗?”朱传武神色一凛。虽然晋绥军乃至第二战区与日军暗通款曲的传闻时有耳闻,但他始终选择视而不见。毕竟在东北军时,他见过更不堪的事——三分之一的同僚都毕业于日本军校,抗战爆发后大批投靠南京方面,堪称彻头彻尾的叛徒!
许平见他不作声,咧嘴笑了笑,挥手道:"我知道这事让你心里不好受,但我不是要给你添堵。依我看,无非两种缘由——其一,某些人跟鬼子说不定是同窗故旧,战前没准还是校友师兄弟!"
"要说全无情分或敬重,那是假话。当家国大义被抛诸脑后,这些人自然就成了 求荣之徒。另有些人天生软骨,膝盖发软,见了洋人就忍不住要下跪磕头!"
"只不过他们没机会当汉奸罢了。如今有人里应外合,什么金钱美色、 厚禄,自然趋之若鹜。这些人究竟怎么想的,我也懒得深究。"
"有句话说得好,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反过来看军人——各国战术或有不同,可军事理论同出一源。比如岛国学普鲁士,咱们也学普鲁士。"
"我们还派了不少人去岛国取经。但不能因为学的东西相似,就讲什么情分。穿上这身军装,就是保家卫国的战士。眼下正跟侵略者生死相搏,多消灭一个鬼子,咱们就多一分胜算!"
"这些道理本不必多说。我特意点破,是因为黑云寨和八路军断无这等腌臜事,可你们那儿......"许平意味深长地拖长声调,"358团算块净土,其他部队可未必。有些人暗通款曲,上头睁只眼闭只眼也是常事。"
"但若第二战区长官部直接下令,搞些见不得光的勾当......"他忽然话锋一转,"你可知道蒋某人抗战前整天嚷嚷什么'攘外必先安内'?这种心思要是作起祟来......"
"楚云飞应该清楚我的情报手段。他心知肚明瞒不过我,可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许平冷笑,"再说这股歪风邪气,难道真吹不进358团?"
"虽说358团是晋绥军嫡系,深受阎长官器重。可自打39年起,这苦日子......"他掰着手指,"40年眼看过完,明年就是41年。这一年半里鬼子三天两头扫荡,358团尚能支撑,其他部队的团长营长们,怕早憋了满肚子牢骚吧?"
358团作为主力嫡系部队,却同样面临拖欠军饷、断粮的困境。朱传武沉声道:"这些人只顾私利,全然不顾家国大义!"
许平点头附和:"正是如此。以往在山里虽清苦,尚能勉强维持。如今与日寇真刀 作战,反倒连基本温饱都难以保障。反观日军,虽实力不及37、38年鼎盛时期,但物资供给仍有保障。"
"所以才会出现用钱财粮饷甚至精良装备策反我军的情况。"许平冷笑道,"这恰恰证明日军已力不从心。他们现在连黑龙寨都要依靠汉奸头目控制,更妄图通过策反来扩充伪军实力。"
提到东北军旧部投敌现象,许平语气转冷:"这些旧军阀毫无家国观念,唯利是图。不过也有铮铮铁骨如那位儒将,宁死不屈。"
朱传武追问:"依你之见,方副团长和楚团长不会相信三营可能叛变?"
"信不信无关紧要。"许平斩钉截铁,"若三营真敢叛变,楚团长自会清理门户。届时无论是黑云寨还是八路军,都会趁机拿下大沽镇,缴获叛军装备。"
朱传武闻言皱眉,许平却笑道:"此事暂且不论。当务之急是保持清醒头脑——日寇已是强弩之末,358团三营也掀不起风浪。"
“首先你得摒弃旧军阀的思想,其次要认清358团的现状。它并非铁板一块,晋绥军日后也可能与日寇暗中勾结,这些你都要有心理准备!”
“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我才能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别因为方副团长和楚云飞的信任问题就灰心丧气,更别想着如果他们不信三营叛变,你就要如何应对。”
“这些想法都不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