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门大比在即,要变强的信念一直盘旋在林凡脑海,凭着舅舅赠予的一万贡献点,他获得了进入藏书楼第四层的资格。
踏入第四层的瞬间,林凡便感到一股完全迥异于前三层的古老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空间并非简单的书架罗列,反而更像一片被法术开辟的独立小天地。光线晦暗,空气中弥漫着陈旧书卷和灵木特有的混合气味,唯有墙壁上镶嵌的几颗“明月石”洒下清冷微光,勉强照亮有限的范围。
藏经楼第四层的布局呈环形,中心区域矗立着数排非金非木的古老书架,其上典籍的材质也极为特殊——多是玉简、兽皮卷,甚至还有一些以不知名灵玉刻录的箔片,灵光内蕴。这些藏书远非楼下可比,不仅记载着更深奥的功法秘术,更涉及宗门秘辛、远古传说以及诸多关于天地异宝、五行本源的探讨。
林凡注意到,整个四层空间隐隐被一个巨大的阵法笼罩,灵力流转的轨迹暗合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却又更加复杂深邃,带着一种原始的混沌气息。他修炼《五行混沌诀》所产生的微妙感应在这里尤为明显,仿佛与此地能量产生了共鸣。
林凡的目标明确——寻找更深层次的五行功法或相关记载。经过一番仔细感应和搜寻,他在一个角落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枚蒙尘的深色玉简。玉简被放置在一处不起眼的凹槽内,周围似乎设有禁制,但其上的灵力波动却与他体内的五行灵力隐隐呼应。
他尝试运转《五行混沌诀》,小心翼翼地将一丝融合了五行特性的灵力探向玉简。禁制光华微闪,并未排斥,反而如冰消雪融般褪去。玉简入手温润,神识沉入,四个古篆大字浮现于识海——《五行源解》。
这并非修炼法门,而更像是一位古修大能对于五行本质的探究笔记。其中阐述了“五行衍万物,混沌为其始”的观点,认为五行灵力并非截然分开,在远古时期,天地灵气本就蕴含五行,且更为交融。书中还提到了数种理论上可行、但极难实现的“五行法术”构想,其核心在于极度精微的五行灵力操控与转化,以及对“混沌之气”的初步引动,这远非单一属性灵根修士所能企及。
林凡如获至宝,这正印证了他之前制符时的猜想,并为他指明了更深层的方向——混沌之气。
就在林凡沉浸于《五行源解》的奥妙时,一个沙哑的声音在他身后突兀响起:
“《五行源解》……已经很久没有弟子对这东西感兴趣了。”
林凡心中一惊,连忙收回神识,转身看到那位守阁老者不知何时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第四层,正静静地看着他。老者的目光似乎能穿透人心,在他手中的玉简上停留片刻。林凡转身,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被打断参悟的微愕与警惕。
“前辈。”林凡恭敬行礼。
老者缓缓道:“能触动这枚玉简的禁制,是你的缘法,也说明你所修功法特殊。但老夫须提醒你,第四层的一切,不得记录,不得外传,这是宗门铁律。此外……”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四周幽暗的空间,“此地藏书,并非皆可轻易修习。有些力量,知其存在便是因果,强求领悟,恐招祸患。量力而行,好自为之。”
说完,老者身形如同融入阴影般,悄然消失,仿佛从未出现。
林凡心中凛然,守阁老人的话看似提醒,实则包含了深深的告诫。
林凡心中凛然,守阁老人的话,如同无形的压力挤压而来。他瞬间明白,自己恐怕没有第二次机会回到这里研读这枚《五行源解》玉简了。
“必须记下它!”
这个念头无比强烈。宗门铁律藏书楼四层功法不得记录?这枚玉简中阐述的五行本质与混沌之秘,与他所修的《五行混沌诀》及青元珠息息相关,是他道途更进一步的灯塔,绝不能就此错过!
寻常修士,即便是金丹甚至元婴,也绝无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仅凭神识浏览就完全记下这般深奥复杂的典籍。但林凡不同——他拥有青元珠。
心念电转间,林凡做出了决断。他再次将神识沉入玉简,表面上是在做最后的努力记忆,实则全力催动了他的隐秘的青色小珠-青元珠。
“嗡……”
一声微不可察的轻鸣在林凡识海深处响起。青元珠缓缓旋转,散发出温润而神秘的青光。青光并未外泄,完全内敛于他的识海,与他探入玉简的神识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刹那间,林凡感觉自己的“感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神识仿佛不再是虚无的触角,而是化作了一面无比精密、纤毫毕现的“镜鉴”。玉简中浩瀚如烟的信息流——不仅仅是那些古篆文字,还包括文字背后蕴含的意境图谱、灵力运转的微妙轨迹,甚至那位古修大能留下的一丝对天地五行的独特感悟烙印——都被这面“镜鉴”毫无遗漏地、同步地映照、捕捉。
青元珠的青光,如同最忠诚的书记官,将“镜鉴”映照的一切,丝丝缕缕地汲取、收纳,最终在珠体内部,一个全新的、微型的、由纯粹信息构成的《五行源解》虚影被完美复刻、固化下来。这个过程流畅而自然,没有引起玉简本身任何禁制的反弹,也未曾触动笼罩第四层的那个巨大阵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