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风,最先从彩云之南的边陲吹起。
清明刚过,滇西一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合作社,在新建的冷链集散中心门口挂上了一块崭新的牌子——“昭岐冷库”。
四个大字,红底金边,在湿润的空气里透着一股朴素的敬意和滚烫的狂热。
这块牌子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
消息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
三天之内,鲁中的“沈昭岐助农驿站”、赣南的“昭岐分拣线”、川西的“昭岐选果标准”……一个个以“昭岐”为名的地标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这股浪潮,看似是一场自发的、对“沉默者记忆计划”核心人物沈昭岐的致敬,但坐在共富学院数据中心里的秦念慈,却从屏幕上不断攀升的热度曲线中,嗅到了一丝不对劲的味道。
那是一种混杂着狂热、盲从与某种潜在危险的气息。
她放大地图,看着那些密密麻麻亮起的“昭岐”光点,眉头越锁越紧。
这些光点,正在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推向神坛。
她没有惊动任何人,而是利用内部平台的匿名调研系统,悄无声息地发起了一份问卷,投放给了三千多个基层项目点的负责人和参与者。
问题很简单:“如果公共设施可以自由命名,您最想纪念谁?”
两天后,结果汇总到她的电脑上。
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而沉默的名字。
超过七成的基层参与者给出的答案,并非那个如日中天的“沈昭岐”。
他们写下的,是“李大爷晒场”——因为合作社最早那块水泥地,是村里老支书李大爷拿出养老钱捐的;是“王师傅网络”——因为覆盖全村的信号,是镇上的电工王师傅十几年如一日,背着工具箱爬遍每个山头义务维护的;是“阿菊嫂直播间”——因为教会村里大半女性开直播的,是那个最早摸索出经验、却从不收费的妇女主任……
这些名字,朴实无华,带着泥土的芬芳,却被“昭岐”这个巨大的光环,衬得黯淡无声。
秦念慈感到一阵心悸。
这不是致敬,这是遗忘。
她没有按照流程将报告上报,而是将所有数据和匿名留言整理成一份名为《被纪念者的沉默》的深度分析报告。
她点击发送,目标不是上级领导的邮箱,而是共富学院内部那个最开放、也最激进的公共论坛。
她知道,这等于投下了一枚炸弹。
几乎就在秦念慈的报告发布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间办公室里,林晚正盯着屏幕上三家自媒体公司的股权穿透图,眼神冷得像冰。
她通过数据流追踪,早已发现这场命名狂潮背后不只有民意,更有资本的推手。
这三家公司,在“昭岐冷库”出现的第二天,就已批量注册了上百个“昭岐”相关的商标,涵盖农业、物流、文旅等所有领域。
他们的下一步,就是拿着商标注册证书,向那些淳朴的合作社收取高昂的“品牌授权费”。
林晚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想用他们点燃的火,来烤他们的羊?
她十指在键盘上翻飞,快得只剩下一片残影。
她没有去攻击或揭露,那太慢,也太笨拙。
她选择用洪水,去淹没他们那几条小水沟。
一段她亲手编写的开源脚本,被悄无声息地注入到各大地图应用和乡村信息平台的开放接口中。
这个脚本的核心功能,是自动生成一个包含两千名“沉默者”真实姓名的虚拟命名池。
这些名字,全部来自“沉默者记忆计划”的原始档案,那些为乡村振兴付出一生却未曾留名的人。
脚本向所有合作社免费开放调用接口,并附带一句简单的说明:“每一个名字,都值得被看见。”
一夜之间,地图上风云突变。
昨天还是一片“昭岐”的红色光点,今天却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星海。
“李阿婆仓储站”“王师傅运输队”“张裁缝工坊”“陈家果园路”……无数个带着乡土气息和人情味的名字,瞬间绽放。
那三家公司费尽心机抢注的“昭岐”商标,在这片汪洋大海般的普通人姓名里,迅速失去了焦点,变得滑稽而可笑。
林晚关闭了监控界面,在自己的工作日志里敲下最后一行字:“当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被命名,神坛便无人再建。”
风暴的中心,还在发酵。
某省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评审会上,气氛严肃。
周执作为特邀专家,翻阅着一份装订精美的申报材料。
当他看到“项目规划”一栏中,赫然列着“拟建昭品精神纪念馆,占地三百平米,预算八百万”时,他一直紧抿的嘴唇终于无法再保持沉默。
他将材料重重地合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各位,”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我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给乡村的发展扫清障碍,是为了让资源更顺畅地流动。我们不是来立碑的,是来拆墙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