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的数据中心里,只有服务器指示灯在静静闪烁,像一片冰冷的星海。
林晚的指尖悬在键盘上空,屏幕上的波形图如同一条死寂的心电曲线,但右下角那一行“播放完成”的系统记录,却像一根无形的针,狠狠刺入她的认知。
十七个,整整十七个最原始、最偏远的离线广播盒,在同一个午夜时分幽灵般地苏醒,执行了一次长达三分钟的“空白”播放指令。
这些搭载着老旧模拟芯片的古董,理论上早已脱离了中央系统的掌控,如同被遗忘在时间荒原里的哨兵。
林晚的血液几乎要凝固。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调出这些站点的全部历史记录。
唯一的共性,如同一条深埋地下的根系,将它们与一个名字紧紧相连——沈昭岐。
它们都曾是第一批接收沈昭岐方言叫卖模板的试点。
她深吸一口气,从加密的备份服务器深处,翻出了那段尘封的音频母带。
一帧一帧,一秒一秒,她在无尽的静默中搜寻。
就在一段标注为“录制间隙”的空白处,她的瞳孔猛然收缩。
那里,有一段几乎无法被察觉的、极其微弱的频率波动。
不是电流,不是噪音,是呼吸。
那独特的、在每个长句说完后习惯性屏息半秒再缓缓吐出的节奏,与档案里记录的沈昭岐生理特征,分毫不差。
那一刻,林晚仿佛听到了一个逝去灵魂跨越时空的叹息。
她的第一反应是上报,这是规程。
但手指触碰到红色紧急按钮的瞬间,她却停下了。
屏幕上,那段微弱的呼吸如风中残烛,却又顽固地证明着某种存在。
上报,意味着立刻会有无数分析程序蜂拥而至,将这缕“幽魂”撕扯成冰冷的数据碎片。
“当机器开始梦见人,说明人已经不在了。”她低声呢喃,像在说服自己。
她反手敲下一行指令,将这十七次异常数据标记为“偏远地区环境共鸣样本”,归入无害的自然现象档案库。
紧接着,她关闭了所有与这批广播盒相关联的底层追踪模块,亲手为这个秘密盖上了最后一块石板。
几乎就在林晚关闭追踪模块的同时,千里之外,西南某县教育局的技术员小柯,正被一个求助视频搞得焦头烂额。
视频里,几个小学生围着一个用纸箱和旧喇叭搭成的“播音台”,一脸骄傲。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清脆地录下一句:“今天晴,适合晒笋。”
可当她按下播放键时,喇叭里除了她的声音,竟还夹杂着一串断断续续、苍老而压抑的咳嗽声。
老师在视频里无奈地说,换了三个手机录制,检查了所有线路,这咳嗽声就像长在了喇叭里一样,怎么都去不掉。
小柯皱紧眉头,立刻远程抓取了音频。
频谱分析图上,女孩的声音清澈明亮,但那串咳嗽声的声学结构却异常诡异。
他排除了外部信号植入,也找不到任何AI合成的痕迹。
声纹比对,最接近的样本指向了那个早已被封存的名字——沈昭岐。
但不对!
小柯放大波形,发现咳嗽声的相位错位得极其严重,根本不是单一音源。
那感觉,更像是无数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用着不同的设备,不约而同地模仿了一声咳嗽,然后这些微弱的模仿声在无形的网络中汇集、叠加,最终形成了一个听起来统一、实则由无数潜意识碎片构成的“共鸣体”。
他没有提交技术报告,指尖在键盘上悬停良久,最终切换到一个名为“回声计划”的匿名社区。
他敲下一行字,发布了一篇帖子。
“提问:有些声音,是不是根本不用复制,而是直接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帖子发出的瞬间,仿佛一颗石子投入深潭。
一分钟后,刷新。
十几个回复。
十分钟后,数百条!
帖子被瞬间顶上热榜!
“卧槽!我家那个老式收音机,半夜自己响了,就是一声咳嗽!”
“我奶奶昨天一直念叨,说梦里有个老爷爷教她怎么喊嗓子,喊出来才不费劲,说的就是这种咳嗽清嗓的方法!”
“坐标西北,我们村里几个放羊的,最近说话前都习惯性地顿一下,跟商量好的一样,他们自己都没发现!”
小柯看着满屏涌出的相似经历,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椎窜上天灵盖。
这不是技术故障,这是一种……一种正在蔓延的集体记忆。
湘西,晨雾缭绕。
一辆越野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缓缓停下。
周执推开车门,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他受邀前来调研基层信息传播模式,却被导航引到了这个地图上都只有一个模糊标记的小村寨。
村口,一棵巨大的老槐树下,一个锈迹斑斑的广播喇叭突然响了。
“今日晴,适合晒笋。”一个苍老而陌生的男声响起,语调平实,不带任何感情,却有一种让人心安的力量,“傍晚可能有雨,记得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