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解冻了黑土,也吹开了人心。
在东北那个大豆示范区,一场名为“亮底盘日”的行动,比春耕的拖拉机声还要响亮。
村口那块平日里只放“村规民约”的LED大屏,此刻正像股市行情板一样,疯狂刷新着一行行刺眼的数据。
“金牛3号拖拉机,液压臂故障率12%,建议保养。”
“三号地,氮素误判,追加施肥量超标8%。”
“王家育秧棚,湿度传感器漂移,数据偏差3.5%。”
每一条,都是自家生产线上最不愿示人的“短”。
一个叼着烟袋的老农,蹲在人群外,朝着屏幕“嗤”了一声,浓重的烟雾从鼻孔里喷出:“瞎胡闹!哪有把自家裤衩啥颜色都亮给外人看的道理?丢人!”
他身边的年轻人没反驳,只是指了指屏幕下方滚动的另一行小字:“合作社专家组已介入,预计3小时内解决液压臂问题;土壤数据已校准,明早调整施肥方案;王家传感器已更换。”
老农的烟锅敲了敲鞋底,没再说话,转身走了。
夜深,合作社的监控室里,沈昭岐独自蹲在角落。
他面前的屏幕分割成十几块,每一块都是村里的实时直播画面。
他看到村民们不再是远远地看热闹,而是争先恐后地挤到台前,把自家遇到的难题大声报出来,有的人甚至为谁先上报而差点动起手。
他又切换到一个画面,看到了那个白天还在嗤之以鼻的老农,正拎着一筐刚腌好的咸菜疙瘩,悄悄放在了合作社门口。
菜筐上压着一张揉皱的纸条,借着门灯的光,隐约能看到上面的字:“下回……把我的垄也测了。”
沈昭岐的嘴角,在黑暗中极轻微地动了一下。
他没有起身,也没有说话,只是摸出一截从柴火堆里捡来的炭笔,在身旁墙皮剥落的配电箱背面,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一行字。
真话不怕踩进泥里。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透,合作社的几十辆农机和运输车发动时,引擎的轰鸣声里多了一种细微的“唰唰”声。
每一个驾驶员,都在车头最显眼的位置,贴上了一张崭新的贴纸。
白底黑字,正是配电箱上那句歪歪扭扭的话。
千里之外,林晚的办公桌上,一声尖锐的警报撕裂了深夜的宁静。
系统屏幕上,一个代表西南某茶叶产区的信用评分,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正以断崖式的姿态笔直下跌。
“集体造假?”这是她的第一反应。
但当她调出完整的溯源链时,却发现了诡异之处。
所有的农残检测报告都真实有效,盖着鲜红的公章;物流轨迹清晰完整,从茶山到仓库再到消费者手中,每一个节点都无懈可击。
唯一异常的,是所有关联直播间的人气,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蒸发了九成以上,退货率飙升至史无前例的87%。
林晚点开了一个回放视频。
画面里,一个穿着精致改良民族服饰的年轻人,正用一种字正腔圆又刻意带着点方言腔调的嗓音叫卖,间或还穿插几句戏腔吟诵的茶诗。
表演很专业,但透着一股浓浓的舞台味。
她立刻调取了该账号过往半年的直播记录。
画面里,原本是一个皮肤黝黑、手上满是老茧的中年茶农,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磕磕巴巴地介绍着自家的茶叶。
真相瞬间明朗。
当地茶农为了追求时髦的流量密码,眼红那些“方言叫卖”的爆款视频,竟联合起来凑钱,请了县城艺校的老师,重拍了所有视频,替换了原来的主播。
评论区里,一条被顶到最高的留言写着:“我们买你的茶,是信你这张脸,信你这双手上的茧。我们要的是你,不是一场表演。”
下属的处罚建议已经递了上来,措辞严厉。
林晚却只是拿起了笔,在上面画了一个叉。
她没有进行任何处罚,只是默默冻结了该区域所有产品的推荐权重,同时,亲自撰写了一份面向全平台的《真实性白皮书》。
文件的结尾只有一句话:“内容可优化,主体不可替。”
做完这一切,她在系统后台,悄悄为直播模块加入了一个新的插件——“声音指纹比对模块”。
这个模块不会处罚任何人,但一旦检测到代播行为,会自动降低其流量权重。
合上电脑时,窗外已泛起鱼肚白。
林晚靠在椅背上,轻声自语,像在对自己说:“原来,我们最怕的不是假货,是有一天,连‘我’都丢了。”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首都的一间高级会议室内,周执正襟危坐。
他受邀参与制定一项关乎未来的“乡村履约国家标准”。
会议讨论激烈,一位与会代表情绪激昂地提议,应设立全国统一的“失信黑名单”,一旦农户出现违约行为,由各大平台联合惩戒,永久封禁。
提议获得了不少附和。
周执一直沉默着,直到所有人都看向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