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拍拍她的手:“所以啊,萱儿。情爱很美,但若遇人不淑,或与责任冲突,便是穿肠毒药。在你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分辨是非、并确保你的选择不会伤害到你所要守护的子民之前,对待情爱,务必谨慎再谨慎。甚至暂时将它放下,专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紫萱重重地点头,将羲和的话牢牢刻在心里。那个草原小公主的悲剧,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她心中刚刚萌生出的、对情爱过于浪漫的幻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醒的警惕和沉重的责任感。
“我知道了,羲和姐姐。”紫萱擦干眼泪,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我是女娲后人,南诏的子民,天下的苍生,才是最重要的。我不会…我不会让自己陷入那般境地的。”
羲和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剂预防针打得足够猛,也足够及时。
如今的紫萱,见识过民生多艰,亲手推动过变革,胸怀天下苍生,又听过了“东宫”这般惨烈的“反面教材”她对情爱的认知,已然超越了小女儿家的懵懂憧憬,多了几分理智与审视。
接下来,就算那所谓的“天命情缘”出现…
羲和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她真的很期待,那位一心问道、肩负蜀山重任的顾留芳或者是其他的转世,该如何打动这位心系天下、对男人自带“路边危险品”标签的女娲后人呢?
羲和深知,既然顶了“伏羲后人”这个马甲,就不能只说不做。伏羲乃人文始祖,传说中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创制八卦、开创文明。她若只一味教导紫萱“责任”、“大爱”,自己却毫无建树,久而久之,对不起那100功德点的定制费,更可能沾染上不必要的因果。
于是,在继续引导紫萱的同时,她开始真正以“上古遗族·羲和”的身份,介入南诏国的发展。
她的行动并非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精准、渐进,如同春雨润物。
她并未直接变出神兵利刃,而是带着紫萱深入南诏国的矿山和简陋的冶铁工坊。
“萱儿你看,南诏兵器易折,农具易损,皆因炉温不足,锻打之法粗糙,杂质太多。”她指着那些效率低下的炼炉和疲惫的工匠。
她“苦思冥想”数日,然后“偶然”绘制出了一套改良的鼓风设备和阶梯式串联炼炉的草图。她召集工匠,耐心讲解原理,鼓励他们尝试改进,并亲自守在一旁,用微弱的“言灵·微光”和精准的指点,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当第一炉温度更高、品质更优的铁水流出时,工匠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紫萱也亲眼见证了“智慧”和“方法”带来的改变,远胜于单纯的法术点化。
她又“发明”了曲辕犁。她先让紫萱观察农夫用直犁耕地的费力与缓慢,引导她思考如何省力。当紫萱提出一些天真却充满想象力的想法时,她才笑着拿出早已画好的图纸:“萱儿所想,与上古先贤不谋而合,此物名为曲辕犁,可省力过半。”
新犁推广之时,她让紫萱亲自下田试用,感受其便捷,再由紫萱向农人们推广。看着农人们因节省了力气、提高了效率而露出的感激笑容,紫萱心中的成就感远比施展一个大型法术来得更加踏实和持久。
南诏文化相对中原较为落后,文字使用范围小,多为祭司、贵族掌握。羲和认为,开启民智是强国的根本。
她并未直接推行中原文字,而是尊重本地文化,与圣姑、紫萱以及南诏的智者合作。
她提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皆是为了记录与传承。南诏亦当有便于百姓学习、书写的文字系统。”
她以现有的苗文为基础,运用其超越时代的语言学知识,简化、规范了常用字符,并制定了一套简单易学的拼音注音法则。她亲自编写了最基础的《蒙学三字经》,内容改编为贴合南诏价值观和自然崇拜,教授简单的算术、农时、道德歌谣。
她让紫萱担任第一批“教师”,在新建的简易学堂里,教孩子们和感兴趣的成年人认字、写字,至少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能看懂简单的政令和契约。
“知识不应被垄断,萱儿。让更多的人识文断字,明白事理,他们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家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羲和如是说。紫萱看着那些原本懵懂的孩童眼中逐渐闪烁出求知的光芒,深深点头。
羲和的所有举措,并非在全国强行铺开,而是选择了一两个受灾害影响较重、易于管理的边境村落作为“试点”。
她和紫萱长期驻扎在试点村落,亲自指导新农具的使用,推广新作物,监督学堂的建设,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她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困难,解答他们的疑惑。成功经验及时总结,失败教训立刻调整。当试点村落肉眼可见地变得富裕、文明、充满希望后,不用强制,周围村落自然纷纷效仿。
在整个过程中,羲和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和“顾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