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打在新修的青石路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赵政撑着一把油纸伞,漫步在刚刚扩建的东海城街道上。道路两旁,新建的工坊里传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空气中弥漫着海水与金属混合的独特气味。
"第三批南下的船队已经出发了。"萧何跟在赵政身后,手中捧着厚厚的账册,"这次带去了三百名工匠,还有新改进的织机图纸。"
赵政在一家铁匠铺前停下脚步。铺子里,几个年轻学徒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打造一种新式的曲辕犁,犁头闪着寒光,造型比传统的犁具更加精巧。
"农具的推广进度如何?"赵政问道。
"已经在沿海三个郡推广开了。"萧何翻看着账册,"新犁比旧式犁省力一半,耕深增加了三成。百姓们都说,这是神仙赐下的宝物。"
赵政轻轻摇头:"不是神仙,是学问。"
转过街角,一座新建的学堂里传出朗朗读书声。透过竹帘,可以看到几十个孩童正在诵读《千字文》。教书的老先生是个从齐国逃难来的儒生,此刻正摇头晃脑地领读。
"现在城中有六所学堂,学生超过五百人。"萧何说道,"按照您的吩咐,除了经史子集,还教算术和地理。"
赵政满意地点头:"种子已经播下,只待开花结果。"
这时,墨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巷口。赵政对萧何点点头,转身走向一旁的小楼。
"刘邦败了。"刚进书房,墨影就沉声禀报,"彭城之战,汉军几乎全军覆没。刘邦只带着数十骑逃出,连家眷都落入了项羽手中。"
赵政正在沏茶的手微微一顿:"详细说说。"
"项羽佯装继续平定齐地,暗中率三万精骑星夜回师。刘邦轻敌冒进,在彭城外被楚军包围。五十六万联军,逃出来的不足万人。"
茶水从杯中溢出,在桌面上蔓延开来。赵政放下茶壶,目光深邃:"五十六万...真是好大的手笔。"
"需要派人接应刘邦吗?"墨影问道。
"不必。"赵政摇头,"若是连这一关都过不去,他也不配做我们的盟友。"
他走到窗前,望着细雨中的东海城:"不过,倒是可以给项羽找点麻烦。让彭越加强在梁地的活动,再派人去联络田横,告诉他复国的机会来了。"
墨影领命而去。赵政独自站在窗前,雨丝斜斜地打在窗纸上,发出细密的声响。
十日后,第一批南下船队返航。带队的韩季兴奋地冲进赵政的书房,连礼节都忘了。
"先生!您猜我们在南边发现了什么?"他激动地摊开一张粗糙的地图,"一片肥沃的平原,比整个关中还要大!那里有一种神奇的作物,亩产可达五石!"
赵政仔细看着地图,手指轻轻划过那些陌生的地名:"当地土人可好相处?"
"起初有些冲突,但我们用盐和铁器换来了他们的友谊。"韩季献宝似的取出一个布包,"这是那种作物的种子,他们叫它'水稻'。"
赵政拈起几粒稻谷,在指尖轻轻摩挲。这些饱满的谷粒,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做得好。"他难得地露出赞许的神色,"明年开春,组织移民南下。告诉愿意去的百姓,每人授田百亩,免赋三年。"
消息传出,东海城沸腾了。数以千计的流民报名南下,其中不乏熟练的工匠和读过书的士人。
然而,就在南下计划紧锣密鼓地筹备时,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平静。
"我们在琅琊的商站被楚军查封了。"萧何面色凝重地汇报,"理由是涉嫌通敌。三名管事被扣押,货物全部没收。"
书房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韩季猛地站起:"项羽这是要撕毁盟约!"
"未必是项羽的意思。"赵政依然平静,"可能是地方将领自作主张。"
"那也不能就这么算了!"韩季愤然道,"若是忍下这口气,其他地方的楚军都会以为我们好欺负!"
赵政轻轻叩着桌面,沉思片刻:"墨影,去查清楚是谁下的命令。萧何,准备好谈判所需的文书和礼物。韩季..."
他看向年轻的将领:"集结舰队,在琅琊外海演习。"
三日后的清晨,东海舰队出现在琅琊外海。二十艘新式战船排成战斗队形,船头的弩炮在朝阳下闪着寒光。
岸上的楚军惊慌失措,狼烟四起。不到一个时辰,楚军守将就亲自押着被扣押的管事来到海边,身后还跟着满载货物的车队。
"误会!全是误会!"守将擦着额头的冷汗,"是下面的人不懂事,冒犯了东海的朋友。"
赵政站在船头,海风吹动他的衣袂:"既然是误会,解开了就好。"
守将连连称是,命人抬上准备好的礼物:"这些绸缎和美酒,聊表歉意。"
"礼物就不必了。"赵政淡淡道,"只希望将军记住,盟约的期限是三年。在这期间,东海不想与楚国为敌,但也不惧与任何人为敌。"
舰队返航时,韩季仍然愤愤不平:"太便宜他们了!应该给他们一个更深刻的教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