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青石村,还飘着年味的余温。村东头的荒坡上,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十几个村民正挥舞着锄头平整土地,陈砚站在坡顶,手里拿着一张图纸,时不时俯身指点大家如何划分育苗区、灌溉渠和仓库的位置。这里,就是青娘规划的草木育苗基地,也是青石村草木染产业链的第一步。
“陈砚兄弟,这块地平整好了,接下来该干什么?”李大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好了问道。他身后的土地已经被翻耕过,土块细碎,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陈砚走下坡顶,指着图纸说:“接下来咱们要按区域挖育苗床,每个育苗床宽三尺、长一丈,之间留一尺宽的过道,方便浇水和管理。另外,咱们还要在北边挖一条灌溉渠,把山泉水引过来,保证育苗床的水分供应。”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绳子丈量尺寸,有的用锄头挖育苗床,有的则去山上寻找石块,准备搭建灌溉渠的堤坝。青娘也来了,她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从府城买回来的菜籽饼,笑着对大家说:“大家辛苦了,这菜籽饼是给土壤增肥的,咱们把它掺在土里,能让种苗长得更壮实。”
说着,她蹲下身,拿起一把菜籽饼,均匀地撒在刚挖好的育苗床上,再用锄头把菜籽饼和泥土混合在一起。陈砚也蹲下来帮忙,两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完成了一个育苗床的施肥工作。村民们看着他们,脸上都露出了善意的笑容——大家都知道,青娘和陈砚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只是两人都忙着染坊和村里的事,还没正式定下婚事。
就这样,大家连续忙了半个月,育苗基地的基础设施终于建成了。育苗床整齐排列,灌溉渠蜿蜒曲折,北边还搭建了一间简易的仓库,用来存放种苗和农具。赵老园主也从邻县赶来,带来了二十斤优质的蓝草种子、十五斤野艾根和十斤茜草苗,还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如何播种、育苗和管理。
“蓝草种子要先在温水里浸泡半天,让种子吸足水分,这样发芽更快。”赵老园主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播种的时候,要把种子均匀地撒在育苗床上,再覆盖一层薄土,厚度以看不见种子为宜。浇水的时候要轻柔,避免把种子冲跑。”
青娘和陈砚认真地记着,还把赵老园主的话整理成文字,抄写在纸上,贴在仓库的墙上,方便村民们随时查看。赵老园主看着忙碌的众人,欣慰地说:“青娘,陈砚,你们做得很好。这个育苗基地建成后,不仅能满足你们染坊的原料需求,还能带动周边村子一起种植草木,形成产业规模。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
青娘连忙道谢:“谢谢您,赵老园主。要是没有您的帮助,我们的育苗基地也建不起来。等种苗长成后,我们一定第一时间给您送些新染的布,让您尝尝鲜。”
送走赵老园主后,青娘和陈砚开始组织村民播种。大家按照赵老园主的指导,先把蓝草种子浸泡好,再均匀地撒在育苗床上,最后覆盖薄土、浇水。看着播好种的育苗床,青娘心里充满了期待——她仿佛看到了不久后,这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蓝草、野艾和茜草,成为青石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育苗基地的事安排妥当后,青娘就准备去府城考察布庄的选址了。出发前,她把染坊的日常管理交给了老周,又叮嘱陈砚多关注育苗基地的情况,有问题及时和她联系。陈砚送她到村口,手里拿着一个布包:“这里面是我给你准备的干粮和一些银子,路上注意安全。要是遇到什么困难,就去府城的‘悦来客栈’找王掌柜,他是我的朋友,会帮你的。”
青娘接过布包,心里暖暖的:“我知道了,你放心吧。我会尽快考察好选址,早点回来。育苗基地的事就辛苦你了。”
陈砚笑着说:“跟我还客气什么。你路上小心,我等你回来。”
青娘点点头,转身踏上了去府城的路。府城离青石村有五十里路,她雇了一辆马车,走了整整一天,才在傍晚时分到达府城。按照陈砚的嘱咐,她先去了“悦来客栈”,找到了王掌柜。王掌柜是个热心人,听说青娘是陈砚的朋友,立刻给她安排了一间干净的客房,还主动提出帮她考察布庄的选址。
第二天一早,王掌柜就带着青娘在府城里考察。府城的街道繁华,商铺林立,卖布的店铺也有不少,但大多集中在“锦绣街”。王掌柜指着锦绣街说:“青娘姑娘,这里是府城最热闹的商业街,人流量大,买布的人也多。不过这里的店铺租金比较贵,而且大多已经租出去了,很难找到合适的门面。咱们可以去旁边的‘棉布巷’看看,那里虽然不如锦绣街热闹,但租金便宜,而且离锦绣街近,也能吸引不少顾客。”
青娘点点头,跟着王掌柜去了棉布巷。棉布巷的街道虽然不如锦绣街宽,但很整洁,两边的店铺大多卖棉布和绸缎,还有几家小型的染坊。走到巷子中间,青娘看到一家店铺门口挂着“转让”的牌子,店铺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不错,左边是一家绸缎庄,右边是一家裁缝铺,来往的顾客很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