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朝的七月末,一场透雨洗去了连日的燥热,青娘染布庄总号的议事堂里,气氛却透着几分凝重。青娘坐在主位上,面前摊着几本账本,眉头微蹙地看着上面的记录。沈行舟和温景然分坐两侧,旁边站着总号与两家分店的掌柜、账房,人人神色恭敬,却也藏着几分不安。
“方才老李说的情况,各位都听到了。”青娘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分量,指尖在账本上的错漏处一点,“码头区分店这月的账目,有三笔布料出入账对不上,还有两笔工钱发放混乱;繁华街分店更甚,居然出现了工匠私藏染料、私下接活的情况。如今咱们生意越做越大,总号加两家分店,工匠、伙计加起来快五十人,若是管理再这么松散,迟早要出大问题。”
话音刚落,繁华街分店的掌柜孙和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请罪:“东家恕罪!是属下监管不力,没察觉到工匠私藏染料的事,我这就回去彻查,把私藏的染料追回来,严惩那几个工匠!”
“严惩不是目的,”青娘摇摇头,语气缓和了些,“咱们扩张太快,先前的管理法子只适用于当初那十几人的小染坊,如今人多了、摊子大了,必须有一套规整的制度才行。若是制度跟不上,再严惩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沈行舟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缓缓开口:“青娘说得对。我茶庄先前扩张时,也遇到过伙计偷懒、账目混乱的问题,后来定了明确的分工和简惩规矩,才慢慢理顺。染布庄工序更复杂,从原料采购、染制加工到订单交付,每个环节都得有专人负责,还要相互监督。”
温景然也点头附和:“染坊里工匠的手艺参差不齐,先前为了赶订单,招了不少新手,若是没人统一指导,不仅布料质量难保证,还容易出安全事故。前几日就有个年轻工匠不懂染料配比,误把两种药材混在一起熬制,虽没伤人,却浪费了不少原料。”
青娘闻言,将账本推到桌中:“沈兄有管理商号的经验,温兄心思缜密,今日请二位和各位掌柜过来,就是想一起定一套新的管理制度。咱们从分工、考核、奖惩这三方面入手,务必让每个岗位都有章可循。”
众人齐声应下,议事堂里顿时热闹起来。孙和先开口道:“东家,繁华街分店以高端定制为主,我看可以把店里的人分成接待、染制、验货三队。接待队专门对接客户,记录定制需求;染制队由手艺好的老师傅带队,负责按要求染布;验货队专门检查布料质量,不合格的绝不能流出店门。”
码头区分店的赵虎也补充道:“我们那边以批量订单为主,不如按订单类型分工,商船工装订单一队,普通商户批量订单一队,再设一个原料管理队,专门负责原料的接收、储存和发放,这样就不会出现账目对不上的情况了。”
沈行舟听着众人的提议,时不时提出补充:“分工要明确,但也要有协作。比如原料管理,总号和分店不能各管各的,得设一个总原料库,由总号账房统一登记,分店要用料需提前报备,凭单子领取,这样能避免原料浪费或短缺。另外,每个分店要每日上报订单进度和账目明细,总号每周汇总一次,有问题能及时发现。”
温景然则关注着工匠的技艺与安全:“我建议设立‘师徒制’,每个老师傅带两到三个新手,不仅要教手艺,还要教染料的安全使用方法和染坊的规矩。每月可以组织一次技艺比试,手艺好的工匠给奖励,这样既能提高技艺,也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还有,染坊里要常备解暑、解毒的汤药,每日定时发放,工匠若是受伤或生病,医药费由庄里承担,这样大家才能安心干活。”
青娘认真记录着众人的提议,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才将记录整理好,一条条念出来:“第一,明确岗位分工。总号设原料部、染制部、质检部、账房部、后勤部;各分店设接待部、生产部、验货部、本地账房,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第二,推行师徒绑定制。老师傅带徒期间,徒弟的手艺和纪律与师傅的奖惩挂钩,徒弟出师后,师傅可获额外俸禄。第三,规范账目与原料管理。总号统一管理原料与总账,分店每日报进度、每周报明细,原料领取需凭审批单。第四,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每月考核一次,手艺好、遵守规矩、业绩突出的,发奖金或涨工钱;迟到早退、消极怠工的,扣工钱;私藏原料、私下接活、弄虚作假的,直接开除,情节严重的送官处置。第五,保障工匠福利。每日供应汤药,医药费报销,每年给工匠放假十日,年终根据全年业绩发年终奖。”
她念完后,看向众人:“这些规矩,各位觉得可行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尽管提出来。”
众人相互对视一眼,都露出了赞同的神色。老李拱手道:“东家,这些规矩考虑得太周全了!有了这些,账目和原料就再也不会乱了,工匠们也有了奔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