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云刚在新建成的土坯房里安顿好,就拿着一块冶铁炉渣,急匆匆去找李村长。炉渣表面泛着灰白色的粉末,是之前冶铁时堆积在炉边的废料,此刻在他手里,却成了破解 “建砖窑难” 的关键。
“村长,您看这炉渣!” 叶青云把炉渣递到李村长面前,语气难掩兴奋,“咱们之前想建砖窑缺工艺,可这冶铁剩下的炉渣,混上低品质的铁矿石,高温烧了就能做水泥!有了水泥,砌墙、铺路都结实,以后建砖房也不用愁黏合剂,比单纯烧砖省事多了!”
李村长接过炉渣,用手指捻了捻表面的粉末,疑惑地问:“这炉渣真能做水泥?俺活了大半辈子,只知道炉渣能填坑,从没听说能当建材用。”
“真能!” 叶青云蹲下身,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的水泥窑示意图,“您看,咱们不用专门建复杂的窑,就用冶铁炉的原理,在西山铁矿旁边建个简易水泥窑 —— 高品质的铁矿石送去冶铁炉炼钢,低品质的矿石和炉渣按比例混合,倒进窑里用煤炭烧,烧到融化成灰,再加水搅拌,就能变成水泥。这工艺比烧砖简单,还能变废为宝!”
李村长看着示意图,眼睛渐渐亮了:“要是真能成,那可解决大问题了!西山铁矿旁边有现成的矿石和空地,建窑方便,还能省着运料的功夫。只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沉了下来,“村里人手不够啊!盐队要去贩盐,西域商队要去换昆仑奴,还有去黑狼部落运玛瑙的队伍,青壮们都派出去了,剩下的老弱妇孺,哪有力气建窑?”
这话戳中了叶青云的心事。吴家村发展得快,摊子铺得也大,盐贸、玛瑙、西域通商、二氧化硅生产,每一项都要人手,确实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他皱着眉思索片刻,说道:“先从各队抽调些人手,优先把水泥窑的地基打好,等窑建起来,后续生产可以让村里的老人带着妇女们做,烧窑的重活再派青壮轮流值守。另外,咱们得想长远办法 —— 人手缺,归根结底是村里人口少,现在日子好了,得鼓励大家多生孩子,以后才有足够的人手支撑村里的发展。”
李村长猛地一拍大腿:“你这话说到俺心坎里了!以前日子苦,孩子生得多了养不起,夭折的也多;现在有盐有粮,还有新房子住,就该多生孩子!俺这就去跟村民们说,谁家生了孩子,村里就给补贴粮食和布料,让大家放心生!”
当天下午,李村长就带着几个老人,去西山铁矿旁勘察建窑的地点。选址在铁矿边缘的一片空地,离冶铁炉不远,方便运炉渣;旁边还有一条小溪,取水方便,正好满足水泥生产的需求。确定好地点后,李村长从盐队和玛瑙运输队各抽调了五个青壮,加上村里剩下的十几个年轻妇女,组成了建窑队伍。
建窑的活计比建土坯房更重。青壮们先在地上挖了丈深的窑坑,接着去西山铁矿附近搬运耐高温的青黑色石块 —— 这种石块在铁矿周边随处可见,经得住高温灼烧,正好用来砌窑壁。为了让石块贴合紧密,妇女们按叶青云教的法子,把黏土和炉渣灰按比例混合,调成黏稠的泥浆,用来勾缝。叶青云还特意叮嘱,窑壁要砌得厚些,底部厚达三尺,往上逐渐减薄,这样既能耐高温,又能节省材料。他还在窑顶设计了两个通风口,对角分布,让窑内空气流通,煤炭燃烧更充分。
“首领,这石头砌的窑,真能经得住烧吗?” 一个年轻妇女一边帮着递泥浆,一边好奇地问。叶青云笑着拿起一块青黑色石块,往地上敲了敲,石块发出清脆的声响:“你看这石头,硬得很,之前冶铁炉旁的地面就是用这种石头铺的,烧了半年都没裂。咱们用它砌窑壁,再用黏土和炉渣灰勾缝,肯定能行。等烧出水泥,咱们先加固你家的土坯房,保证下雨天再也不漏雨。”
这话让妇女们干劲更足了。大家白天顶着太阳搬石头、砌窑壁,汗水浸湿了粗布衣裳,就用溪水擦把脸接着干;晚上就在窑边的临时帐篷里休息,李村长让人每天送来热乎的玉米粥和腌咸菜,偶尔还会加些肉干,给大家补充体力。可人手还是不够,建窑进度比预想中慢了不少,李村长看着只砌了一半的窑壁,急得嘴上起了泡:“照这个速度,怕是要耽误建砖房的进度。要是村里能多些青壮,也不用这么费劲了。”
叶青云心里也急,却只能安慰道:“别急,慢工出细活,窑壁得砌结实了,不然烧的时候裂了,反而更耽误事。鼓励生育的事咱们也抓紧,现在生的孩子,十年后就是村里的劳动力,到时候咱们就不用再愁人手了。”
为了加快进度,叶青云又想了个办法 —— 让去西域接昆仑奴的段有鹏,回来时多带些擅长体力活的西域人,补充村里的人手;同时让袁七在盐贸时,留意有没有愿意来吴家村定居的流民,只要肯干活,村里就给提供住房和粮食。
半个月后,简易水泥窑终于建成了。窑高两丈,直径一丈,青黑色的石块窑壁透着一股结实劲儿,窑底留了半尺宽的出灰口,窑顶的两个通风口像一双眼睛,注视着远处的西山。窑内还特意用黏土和炉渣灰抹了一层内壁,让表面更光滑,减少原料粘连。李村长让人把混合好的炉渣和铁矿石(按三斤炉渣配一斤铁矿石的比例)倒进窑里,又往窑底添了足量的煤炭,点燃后,火苗顺着通风口窜出来,映红了半边天。李村长盯着跳动的火苗,心里满是期待:“希望这窑能顺利出水泥,咱们吴家村就能早点建砖房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