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吴家村,砖石碰撞的声响此起彼伏。村西的建房工地上,十几名工匠正用水泥将大块青石黏合在一起,砌筑着砖房的墙体。叶青云站在一旁,伸手触摸刚砌好的墙面,青石的冰凉透过指尖传来,却能想象到冬日里屋内的暖意 —— 用石头加水泥砌筑的房屋,虽比红砖房沉重,却有着 “冬暖夏凉” 的特性,青石能隔绝外界的严寒与酷暑,水泥则让墙体严丝合缝,不漏一丝风。
“主上,这石头房比咱们之前的土坯房结实多了!您看这墙体,用锤子敲都纹丝不动,冬天住进去肯定暖和。” 负责建房的老工匠笑着说,手里的泥刀还沾着水泥浆,“就是石头搬运费劲,要是砖窑建好了,用红砖建房能快不少。”
叶青云点点头,目光望向村东的砖窑工地 —— 那里还在平整地基,要等水泥窑的余温能稳定供应后,才能开始烧制红砖。“现在先用石头加水泥建,虽然慢些,但住着舒服。咱们先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建好,等砖窑成了,再给其他村民建红砖房。”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记得在墙体中间留些通风口,夏天能透气,免得屋内潮湿。”
老工匠连忙应下,转身去指导徒弟们留通风口。叶青云则沿着村路往前走,不知不觉走到了村北的道观前。这座道观不知修建了多少年,墙体早已斑驳,屋顶的茅草稀稀疏疏,几处房梁已经断裂,门口的石狮子也缺了一只耳朵,显得残败不堪。道观里的道长是半年前来到吴家村的,平日里除了打坐,偶尔会给村民们看看病,村民们都很敬重他。
叶青云走进道观,看到道长正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打坐。他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在道长对面坐下,等道长睁开眼,才开口说道:“道长,您看这道观年久失修,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我想帮您新建一座道观,您看可好?”
道长睁开眼,目光平和地看着叶青云,缓缓说道:“叶施主,世间万物皆有定数,道观残破也好,崭新也罢,不过是外在形态。道法自然,一切皆是浮云,顺其自然便好。”
叶青云早已习惯道长的淡然,却还是坚持道:“道长,道观不仅是您修行的地方,也是村民们祈福、求医的去处。新建一座坚固的道观,既能让您安心修行,也能让村民们有个念想。我已想好,用石头加水泥砌筑,既能抵御风雨,又能长久保存。”
道长闻言,微微点头:“叶施主有心了,既然你有这份诚意,便按你的想法去做吧。只是不必过于铺张,能遮风挡雨即可。”
叶青云心里一喜,立刻起身告辞,回到家中后,便铺开宣纸,开始规划新建道观的图纸。他想着,既然要建,就要建一座有规模、有底蕴的道观,不仅能满足村民的需求,还能成为吴家村的文化标志。他提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宣纸上。叶青云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看着纸上的规划图,满意地笑了 —— 这座道观占地 500 亩,分为前、中、后三院:前院是山门和钟楼、鼓楼,山门用青石雕刻龙凤图案,钟楼和鼓楼对称分布,内置大钟和大鼓,清晨敲钟,傍晚击鼓,提醒村民们作息;中院是主殿,供奉道家三清神像,主殿墙体用大块青石砌筑,屋顶用琉璃瓦覆盖(计划从西域商队采购),殿前设香炉和月台,供村民们祭拜祈福;后院是道长的修行室、客房和药圃,修行室宽敞明亮,客房供前来求医的外乡人品住,药圃里种植各种草药,方便道长制药。
此外,道观周围还规划了一圈围墙,用石头加水泥砌筑,高丈余,墙上雕刻道家经典图案;围墙外种植松柏、银杏等常青树木,既显肃穆,又能净化空气;道观内还修建了几条石板路,连接各个院落,石板路两旁铺设草坪,春天能长出绿油油的小草,夏天能开出五颜六色的野花。
叶青云给这座道观起了个名字 ——“道之祖庭”,希望它能成为传播道家文化、庇佑村民的圣地。他看着图纸,仿佛已经看到了道观建成后的景象:清晨,钟声在村里回荡,村民们沿着石板路走进道观,在主殿前虔诚祭拜;道长在药圃里采摘草药,为村民们看病;傍晚,鼓声响起,夕阳洒在琉璃瓦上,金光闪闪,整个道观显得庄严而宁静。
第二天清晨,叶青云带着图纸来到道观,将图纸递给道长。道长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目光落在 “道之祖庭” 四个字上,微微颔首:“叶施主,这座道观规划得很周全,只是 500 亩是不是太大了?”
叶青云笑着说:“道长,现在吴家村的人越来越多,以后还会有外乡人流入,建大些能容纳更多人。而且,‘道之祖庭’不仅是咱们村的道观,以后还能吸引周边村落的人来祭拜,传播道法,庇佑更多百姓。”
道长闻言,不再多说,点了点头:“既然你已有规划,便按图纸施工吧。我会在道观里为你和村民们祈福,愿工程顺利,吴家村越来越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