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 172 年深冬,吴家堡的铸铁火炉刚在堡内普及,就像一颗投入寒夜的火星,很快在北部区域燃起了燎原之火。耶律娟站在贸易部的窗前,看着络绎不绝来预订火炉的商户 —— 有从登州府赶来的布商,有从北蛮草原过来的皮毛贩子,还有从青州府远道而来的粮商,每个人都攥着沉甸甸的银袋,眼里满是急切,这场景让她既意外又惊喜。
“耶律主事,您就行行好,先给我匀两个火炉吧!” 登州府的布商张老板搓着手,哈着白气,“我家铺子在登州府最繁华的街上,冬天冷得客人都不愿进门,要是有这火炉,不仅能暖屋子,还能吸引客人,您说是不是?我愿意出双倍的价钱!”
旁边的北蛮皮毛贩子阿古拉也跟着附和,他汉语说得不太流利,却急得满脸通红:“耶律主事,草原冬天比这里冷十倍!我们部落的长老夜里看羊皮卷,冻得手都握不住笔,要是有这火炉,长老肯定高兴!我用十张上好的狐皮换一个,行不行?”
耶律娟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半个月前的决定 —— 当时叶青云的房间里刚装好第一个铸铁火炉,她去送账本时,被房间里的暖意惊到了,没有一点烟味,炉口还煮着热气腾腾的姜汤,比火盆好用太多。她当时就觉得,这火炉不仅能让吴家堡人过冬,还能成为新的贸易爆款,于是立刻召集贸易部的人,让他们带着火炉样品,去北部各州府、部落推广。
没想到推广的效果远超预期。贸易队的人刚到登州府,就被好奇的商户围了起来 —— 他们从没见过能无烟取暖的铁炉子,贸易队的人当场点燃火炉,看着烟顺着铸铁烟囱排出去,房间里渐渐暖和起来,商户们都惊得睁大了眼睛,当场就订了五十个。消息传到北蛮草原,耶律鸿烈的部落先订了一百个,接着其他部落也纷纷派人来吴家堡,都想抢着买火炉。
“大家别着急,” 耶律娟示意众人安静,“吴家堡的工坊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做火炉,只是现在订单太多,得按顺序来。” 她拿出一本账本,上面记满了订单:“登州府张老板订了十个,北蛮阿古拉订了二十个,青州府李老板订了十五个…… 咱们按付款顺序排,先付款的先拿货,保证不插队。”
商户们这才稍微安心,纷纷掏出银袋付款。张老板率先把银子放在桌上:“我付十个火炉的钱,一两银子一个,这是十两,要是能快点交货,我再多加二两!” 阿古拉也把狐皮放在桌上:“这是二十张狐皮,每张能值五两银子,我先放这儿,等火炉做好了,我再来拿。”
耶律娟一边让伙计登记订单,一边心里盘算 —— 之前定的价格是每个火炉一两银子,可现在订单太多,工坊的铁料、木炭都不够用,得涨价才能保证利润。而且现在北部区域都在抢火炉,就算涨价,也有人愿意买。她跟贸易部的管事商量了一下,决定把火炉价格涨到一两五钱银子一个,狐皮、粮食等物资按市场价折算。
涨价的消息传出去后,不仅没人嫌贵,反而订的人更多了 —— 大家都怕再涨价,想赶紧订上。青州府的李老板一下子订了三十个:“一两五钱也值!我家有五个铺面,每个铺面放一个,剩下的送给官府的大人,说不定还能跟官府拉上关系,以后做生意更方便!”
工坊里的唐师傅也忙得不可开交。之前每天只做三个火炉,现在订单太多,他不得不扩招工匠,从原来的五个徒弟,增加到十五个,熔炉从一个增加到三个,昼夜不停地铸造火炉、烟囱。工匠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忙到深夜,手上磨出了水泡,却没人抱怨 —— 每个月能多拿五百文月钱,还能优先买到火炉,大家都干劲十足。
“唐师傅,今天能做多少个火炉?” 耶律娟每天都会去工坊查看进度,看到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
唐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地上的火炉:“今天能做十个,烟囱也能做一百节,就是铁料快不够了,袁主事那边说,还得等两天才能运来新的铁料。”
“我这就去找袁七,让他尽快运铁料过来。” 耶律娟说,“现在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可不能断了货,不然商户们该着急了。”
袁七那边也在忙着协调物资。之前订的铁料只够做两百个火炉,现在订单已经有五百多个,他不得不派人去更远的铁矿采购,还跟北蛮耶律部落订了一批煤炭,保证工坊的熔炉能一直烧着。“耶律主事放心,新的铁料三天后就能到,煤炭也在路上,保证不耽误工坊生产。” 袁七在账本上记着物资清单,语气笃定。
随着火炉的普及,北部区域渐渐掀起了一股 “火炉潮”。登州府的商户们把火炉摆在店铺门口,点燃后,温暖的气息吸引了不少客人,路过的人都会驻足观看,有的甚至直接进店预订;北蛮草原的部落里,家家户户都在屋顶上竖起铸铁烟囱,烟顺着烟囱飘向天空,成了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青州府的官府里,官员们也用上了火炉,冬天议事时,再也不用裹着厚厚的棉袍,议事效率都提高了不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