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拜会探隐忧:同仇敌忾谋良策
大夏173年春分次日午后,叶青云、袁七、玄机子三人离开聚财坊,沿着上京的主街缓缓而行。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得街边商铺的招牌格外鲜亮,可叶青云的思绪却仍停留在赌场中赵不仁的嚣张模样——此人背靠其父赵师爷,在京畿一带横行霸道,连朝廷命官都不放在眼里,若不加以遏制,日后必成大患。
“首领,咱们接下来去哪?”袁七见叶青云神色凝重,轻声问道。叶青云抬头望向远处的县衙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去拜见县府王大人。我与他同为九品官阶,虽无深交,却也在工部的文书往来中见过几面。此次前来上京,按规矩该登门拜访,顺便也探探赵师爷父子的底细。”
玄机子抚须点头:“此举甚妥。王大人驻守上京多年,必然知晓赵师爷的根基与软肋,若能与他联手,或许能找到应对之法。”
三人当即拐进旁边的商铺,挑选了几份合适的礼物——两盒上京特产的桂花糕、一坛陈年的女儿红,还有一方精致的端砚,既不过于贵重显得刻意,也不失礼数。随后,他们提着礼物,朝着上京县衙的方向走去。
上京县衙坐落在城中心的主干道旁,朱红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上京县府”的匾额,门口两侧站着两名手持长刀的衙役,神色威严。叶青云并未从正门进入,而是绕到县衙后门——他此次前来并非公干,走后门拜访更为妥当,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后门的衙役见三人衣着得体,手里提着礼物,连忙上前询问:“三位是何人?来县衙有何事?”
叶青云拱手笑道:“劳烦小哥通报一声,工部文书郎叶青云,携友人前来拜见王大人,烦请告知‘工部晚辈前来探望’。”他特意点明“工部晚辈”,既表明了身份,也暗示了与王大人的同僚关系,不至于让对方觉得唐突。
衙役不敢怠慢,连忙转身入内通报。不多时,便见一个穿着青色官袍的中年男子快步走了出来,面容清瘦,眉宇间却带着几分倦意,正是上京县府王大人。“叶老弟!许久不见,别来无恙啊!”王大人老远就拱手笑道,语气格外热情。
叶青云连忙上前回礼:“王大人客气了,晚辈冒昧前来拜访,叨扰大人公务,还望海涵。”
“哪里的话!”王大人笑着摆手,亲自引着三人往里走,“我与你虽同为九品,却也算是同僚,你能来看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快,里面请!”
穿过两道院门,众人来到县衙的偏厅。偏厅布置简洁,中间摆着一张八仙桌,两侧放着几张椅子,墙角的博古架上摆放着几件普通的瓷器。下人很快端上热茶,袅袅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却未能驱散王大人眉宇间的愁容。
寒暄过后,叶青云见王大人始终神色凝重,便试探着问道:“王大人,晚辈瞧您似有心事,莫非是县衙有棘手的公务?若是晚辈能帮上忙,还请大人尽管开口。”
王大人闻言,长叹了一口气,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却没喝多少,只是重重地放下杯子:“唉,不瞒叶老弟,确实是有烦心事,而且这烦心事,你昨日或许也遇上了。”
“哦?”叶青云心中一动,“大人说的莫非是赵不仁?”
王大人惊讶地抬头:“你也遇到他了?”见叶青云点头,他又接着说道:“这赵不仁便是上京师爷赵德海的独子。赵德海在上京盘踞多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背后还有吏部侍郎撑腰,在京中势力滔天。他们父子俩,一个在暗处操控政务,一个在明处为非作歹,欺行霸市、抢男霸女的事做了不知多少,百姓们敢怒不敢言,我这个县府,也只能处处忍让。”
袁七在一旁听得怒火中烧:“竟有这等事!王大人您是朝廷命官,难道就任由他们胡作非为?”
王大人苦笑道:“我何尝不想管?可赵德海手握我的把柄——去年县府赈灾时,他故意克扣粮款,却将罪责推到我头上,还暗中留下了‘证据’。我若是敢动他们父子,他便会将这些‘证据’捅到吏部,到时候我不仅乌纱帽不保,恐怕还要连累家人。”
玄机子眉头微蹙:“赵德海如此猖獗,难道就没有其他人能制衡他?”
“有是有,”王大人叹了口气,“肖亲王曾想整顿上京吏治,却被赵德海联合其他官员阻挠,最后也不了了之。而且赵德海行事极为谨慎,所有坏事都让手下人去做,自己从不露面,想要抓住他的把柄,难如登天。”
叶青云沉默片刻,想起昨日赵不仁在赌场的嚣张,以及王大人的困境,心中忽然有了一个念头。他端起茶杯,语气诚恳地说道:“王大人,晚辈虽只是工部的闲职,却也知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赵师爷父子鱼肉百姓,扰乱吏治,若是任由他们发展下去,必成上京大患。晚辈愿尽绵薄之力,帮大人解忧,不知大人是否愿意与晚辈一同商议对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