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脉通星海·共赴长歌
2030年的第一缕晨光穿透灵脉教育基地的玻璃穹顶时,“希望之树”已长到十米高,枝繁叶茂的树冠下,来自全球的“少年监测站”代表正围着一台便携式星河灵脉仪,兴奋地讨论着昨夜观测到的猎户座星云与地球灵脉的共振数据。林羽站在全球灵脉指挥中心的全息投影前,指尖轻触悬浮的地球模型——98%的核心生态区被绿色灵脉光网覆盖,仅剩的2%极地深海区域,也在“灵脉一号”卫星的实时监测下,逐步完成灵脉能量的精准补给。便携式水晶球碎片在他掌心泛起淡金色光晕,灵气纯度稳定在62%,能量波动与“灵脉一号”传回的宇宙射线频率完美同步,仿佛能听见地球与星海对话的轻响。
“‘灵脉一号’卫星最新数据显示,地球灵脉能量与银河系旋臂的宇宙尘埃带形成了稳定的‘能量交换通道’。”苏瑶拿着平板快步走进指挥中心,屏幕上的三维图谱中,蓝色的宇宙能量流沿着灵脉光网渗入地球表层,在亚马逊雨林、刚果盆地、青藏高原等区域形成能量富集区,“亚马逊雨林的植被碳吸收量较去年提升了18%,刚果盆地的大猩猩种群数量突破5000只,青藏高原的藏羚羊迁徙范围首次覆盖了整个羌塘草原——这些数据都证明,星海能量的注入,让地球生态链的韧性又提升了一个层级。”她翻到深海监测页,“马里亚纳海沟的‘灵脉深海基站’传回消息,新发现的深海发光生物已形成稳定种群,它们的发光频率与深海灵脉能量波动完全一致,成为监测深海灵脉的‘天然指示器’。”
阿哲正坐在控制台前,调试“灵脉星海互联系统”的新功能——“星海灵脉预警模块”。屏幕上的宇宙模型中,红色的风险预警线围绕着太阳系,标注着未来三个月可能影响地球的太阳风暴、小行星碎片等宇宙事件。“系统刚预测到下月将有一次中等强度的太阳风暴,通过模拟分析,这次风暴带来的高能粒子会让地球灵脉能量短暂提升8%,但也可能对极地灵脉监测设备造成干扰。”他指尖在键盘上敲击,调出应对方案,“已经通知北极、南极科考站,提前为设备加装‘灵脉能量防护罩’;同时给全球‘少年监测站’发送了观测指南,让孩子们记录太阳风暴期间植被、动物的行为变化——这是一次难得的‘星海灵脉互动’观测机会。”阿哲转动模型,将视角对准非洲塞伦盖蒂草原,“草原的灵脉能量与南半球的大麦哲伦星云形成了微弱共振,监测数据显示,角马的迁徙时间比往年提前了5天,沿途的牧草长势也比预期好30%,这说明星海灵脉的联动,已经开始影响动物的迁徙节律。”
“林叔叔!‘星海灵脉观测营’的第一批数据传回来了!”乐乐的声音从指挥中心门口传来,她穿着印有“灵脉星海使者”字样的银色外套,胸前别着来自“灵脉一号”卫星发射纪念徽章,手里捧着厚厚的观测手册跑进来。手册上贴满了不同颜色的便签,记录着全球20个“少年监测站”的观测结果:挪威艾拉记录了极光出现时冰藻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巴西卢卡斯拍摄到流星雨期间猴子的觅食行为,云南岩温发现月圆之夜亚洲象的活动范围扩大了15%。“你看岩温的数据!他在灵脉走廊旁安装的红外相机,拍到象群在月光下用鼻子触碰榕树的树干,好像在‘感知’灵脉能量!”乐乐点开一段清晰的影像,画面中,几头亚洲象围着榕树缓慢走动,母象用长鼻轻轻摩挲树干,幼象则在一旁玩耍,“岩温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拍到象群与植物的‘灵脉互动’,当地老人说,这是‘象神在和树灵对话’呢!”
林羽接过观测手册,逐页翻看孩子们的记录——稚嫩的字迹里满是对自然的敬畏,有的用图表对比星海现象与灵脉能量的关系,有的用文字描述动物的异常行为,还有的画下自己对“星海灵脉联动”的想象图。其中最让他触动的,是来自澳大利亚大堡礁“少年监测站”的记录:一个叫莉莉的女孩,通过水下灵脉仪监测到珊瑚在满月时的生长速率是平时的2倍,她在手册上写道“珊瑚好像在跟着月亮的节奏生长,就像我们跟着心跳呼吸一样”。
“这些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地球与星海的关系。”林羽将手册递给苏瑶,语气里满是欣慰,“我们做科研时总关注数据和模型,却忘了最本真的观察往往来自孩子的眼睛——他们能看到象群与榕树的互动,能发现珊瑚与月亮的节奏,这才是‘脉通星海’最生动的注脚。”
当天下午,林羽团队带着乐乐和“少年监测站”代表,前往位于基地北侧的“星海灵脉实验室”。实验室的穹顶是可开合的天文观测窗,窗下摆放着十台高倍星河灵脉望远镜,科研人员正通过望远镜观测大麦哲伦星云,记录其与地球灵脉的能量联动。“这台望远镜能同时捕捉星海光谱和地球灵脉能量波,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能找到两者的共振频率。”实验室负责人李教授指着屏幕上的光谱图,“比如大麦哲伦星云的氢原子光谱,与塞伦盖蒂草原的灵脉能量波有三个重合峰值,这就是两者能形成联动的原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