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笔试的阴云,如同县城上空迟迟不散的闷热湿气,沉甸甸地压在廖奎心头,直到下午的考核项目公布——**现场诊断**。
这个消息像一阵穿堂风,瞬间吹散了他心头的些许憋闷。动笔杆子他不行,但要论起看猪的毛病,他那套结合了祖传经验、系统辅助和近乎玄学“谛听术”的本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考核场地设在人民广场临时划出的一片区域,用绳索隔开,中央并排摆放着五个用木板临时围起的简易猪栏。每个猪栏里都有一头看起来“不太对劲”的猪。参赛者需要轮流进入指定区域,在不接触猪只的前提下,通过观察,在规定时间内判断出猪只可能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并给出初步处置建议。
评委席上,除了县里的领导和几位农技专家外,廖奎赫然看到了谢薇的身影。她坐在评委席靠边的位置,面前放着笔记本,神情专注。她的出现,让廖奎莫名地安定了几分。
参赛者们抽签决定顺序和对应的猪只。廖奎抽到了3号猪,顺序在中间偏后。这让他有了一些观察前两位选手表现的时间。
第一个上场的是个来自某个国营农场的老师傅,他围着1号猪转了几圈,看了看猪的毛色、眼神和粪便,判断是“消化不良,有点积食”,建议“饿一顿,喂点健胃的草”。评委们点了点头,未置可否。
第二个上场的,正是李文军。他抽到的是2号猪。只见他走到猪栏前,并不急于靠近,而是先观察猪的整体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然后,他示意工作人员递给他一个普通的兽用体温计(考核允许使用简单工具),小心翼翼地测量了肛温。
“体温四十点一度,明显偏高。”他冷静地报出数据,然后开始详细描述症状,“观察可见,该猪呼吸急促,腹式呼吸明显,伴有轻微咳嗽。眼结膜潮红,有少量分泌物。鼻镜干燥无汗。初步判断为**猪流行性感冒**,或伴有轻微支气管炎症。”
他顿了顿,扶了扶眼镜,开始阐述他的“科学”依据:“此病多发于气候骤变时节,由病毒引起,传染性强。建议立即隔离,保持猪舍温暖干燥,提供清洁饮水,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抗生素(如土霉素)预防继发感染,并上报兽医部门进行确诊和群体防控。”
他这一套流程下来,操作规范,术语精准,病因、症状、防治措施条理清晰,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几位农技出身的评委纷纷点头,在评分表上记录着。连谢薇也微微颔首,似乎对他的专业素养表示认可。
台下围观的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赞叹。
“看看人家农技站的,就是专业!”
“又是量体温又是分析的,说得头头是道!”
“这才是科学养猪嘛!”
站在等候区的廖奎,心里却升起一丝异样。他的目光紧紧盯着2号栏里那头猪。凭借【基础兽医诊断(被动)】带来的细微洞察力,以及【谛听术】被动捕捉到的那一丝极其微弱、模糊不清的“烦躁”与“憋闷”感,他总觉得,李文军的判断……似乎哪里有点不对劲。那猪的咳嗽声,听起来不完全是呼吸道的问题,倒像是……被什么东西硌着了,或者……某种压迫感?
但他没有证据,也无法用任何“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这种感觉。他只能将这份疑虑压在心底。
轮到廖奎上场了。他深吸一口气,走到3号猪栏前。
栏里是一头半大的架子猪,看起来无精打采,趴在地上,鼻子偶尔抽动两下,对周围的环境漠不关心。与旁边几头或躁动或明显有呼吸道症状的猪相比,它显得格外“安静”。
廖奎没有像李文军那样立刻使用工具,也没有围着猪栏快速走动。他只是静静地站在栏外约一米五的距离,目光如同最精细的筛子,从头到尾,缓缓地扫过猪的全身。
`【目标扫描:约克夏杂交猪,体重约65公斤,年龄8-9个月…】`
`【体表特征: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弹性尚可,眼窝略有下陷,鼻镜干燥…】`
`【行为观察:精神沉郁,嗜卧,食欲废绝迹象明显,排便稀少…】`
`【生命体征远程估算:心率偏慢,呼吸浅表…】`
`【谛听术被动反馈:情绪关键词——‘无力’、‘腹胀隐痛’、‘不想动’…】`
系统的数据和他自身的观察迅速在脑中整合。
他注意到,这猪虽然趴着,但腹部贴地的姿势有些别扭,似乎刻意避开了某个区域的压迫。它的尾巴偶尔会极其无力地甩动一下,不是那种驱赶蚊蝇的轻快,更像是一种不适的、无意识的抽搐。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廖奎依旧沉默地站着,一动不动,仿佛老僧入定。这与前两位选手快速、主动的检查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台下开始有些骚动。
“这红星公社的咋回事?站着发呆呢?”
“是不是看不出来,傻眼了?”
“估计是笔试考砸了,心态崩了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