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奎向张振山提出外出调研的想法,虽然未被立即批准,但也没有被否定,这消息不知怎的,就在畜牧科小小的范围内传开了。或许是韩志刚说漏了嘴,又或许是张振山在与其他技术员沟通时提及,总之,周申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
这天下午,几人正在清理猪舍后的积雪,周申凑到廖奎身边,一边挥着铁锹,一边压低声音,脸上带着他那特有的、仿佛能驱散阴霾的热情笑容:
“廖技术员,我听志刚说,你想去周边农场转转,取取经?”
廖奎动作未停,铲起一锹雪抛到旁边,淡淡地“嗯”了一声,算是承认。他并不意外周申会知道,在这个缺乏娱乐、信息却流传飞快的环境里,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有心人。
“嘿!这是好事啊!”周申立刻表示赞同,眼睛发亮,“我跟你说,廖技术员,你这想法太对了!光闷头自己干不行,就得出去看看!咱们搞技术的,就得有这股子钻劲儿!”
他左右看了看,见韩志刚在稍远的地方忙碌,秦技术员也在马号那边检查草料,便又凑近了些,声音压得更低,带着点分享秘密的兴奋:
“不瞒你说,我还真能帮上点忙。我们之前搞勘测,跑的地方多,跟附近几个农场的人都打过交道。就离咱们这儿大概三十里地的‘向阳红农场’,他们畜牧科有个姓赵的技术员,跟我一块儿参加过培训,关系处得不错。那人也挺实在,搞技术的一根筋,跟你可能对路子!”
廖奎心中一动,停下动作,看向周申。这倒是个意外的收获。他原本只是提出一个方向性的想法,具体去哪个单位,用什么名义接触,都还是模糊的。周申这直接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目标和牵线人,无疑让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增加了不少。
周申见廖奎似乎感兴趣,说得更起劲了:“向阳红那边,听说他们今年自己也琢磨了些应对严寒的土办法,好像是在饲料里掺一种本地特有的干草粉,效果还行。我去打个招呼,就说咱们场有个技术尖子想去学习交流,他们肯定欢迎!多个朋友多条路嘛!”
他的热情洋溢,话语里充满了对廖奎技术的推崇和对自己人脉的自信。这种毫不掩饰的支持,在普遍讲究明哲保身的环境里,显得格外珍贵,也格外有推动力。
“会不会太麻烦你那位朋友?”廖奎谨慎地问了一句,既是试探周申关系的牢固程度,也是必要的客套。
“麻烦啥!”周申大手一挥,“老赵那人我了解,就喜欢跟懂行的人交流。再说了,这年头,谁家牲口不出点问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嘛!我去写信,保证把事情办妥帖!”
他的积极和肯定,像一阵强风,吹动着廖奎心中那棵名为“外出计划”的幼苗。一个明确的目标单位,一个潜在的内部接应,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这个提议的分量和说服力。
“那就先谢谢你了,周申同志。”廖奎没有过多推辞,接受了这份好意。他知道,有时候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一种拉近关系、建立信任的方式。
“客气啥!都是革命同志,互相帮助应该的!”周申咧嘴一笑,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齿,显得干劲十足,“我今晚就找纸笔写信,尽快跟老赵联系上!”
有了周申的主动支持和这条意外获得的人脉关系,廖奎感觉肩上的压力似乎轻了一分。他回到科室后,找了个机会,再次向张振山做了“非正式”的汇报。
“科长,关于之前提的外出调研的事,”廖奎语气平和地说道,“我这两天跟科里的同志交流,了解到向阳红农场那边,在饲料本地化替代方面好像有些独特的做法,据说效果不错。而且,周申同志恰好认识他们那边的技术员,可以帮忙提前联系一下,这样我们过去也能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跑空,浪费时间和资源。”
他没有夸大其词,只是将周申提供的信息客观陈述出来,并强调了“更有针对性”和“避免浪费资源”,这正好搔到了张振山作为务实领导的痒处。
张振山正在翻阅文件的手指停顿了一下,抬起眼看了看廖奎,又瞥了一眼在外面忙碌、显得干劲十足的周申,沉吟了片刻。
“向阳红农场……嗯,他们那边是有些老底子。”张振山似乎在回忆着什么,“周申能联系上人?”他确认道。
“是的,他说参加培训时认识的,关系不错。”廖奎肯定地回答。
张振山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语气似乎松动了一些:“知道了。等场部开会的时候,我会把具体情况跟杨场长再汇报一下。有明确目标,总比瞎撞强。”
这话虽然没有明确承诺,但倾向性已经很明显了。周申的热情和他展现出的关系网,无疑成了推动这件事的一个重要砝码。一个原本可能被视为“年轻人想法多”的提议,因为有了具体落地的可能性和潜在的价值,在领导心中的分量自然就不同了。
廖奎知道,火候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等待场部会议的召开,以及张振山如何向杨场长陈述。他相信,在目前这种力求一切可能保障生产的背景下,这个理由充分、目标明确、甚至还有“内应”的调研提议,被批准的可能性已经大大增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