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深吸一口气,深知石韬所言句句属实。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军事上的胜利若没有稳固的内政和民心作为基础,不过是沙上筑塔。
他沉思良久,缓缓开口道:“广元兄所虑极是。乱世之中,民心向背,实乃根本。政务虽千头万绪,然需抓住要害,循序渐进。”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略显萧条但正在慢慢恢复生机的街道,条分缕析地提出对策:
“其一,平抑粮价,乃当前第一要务!立刻发布‘平粜令’:由郡府出面,开设官粜点,以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粮食,平稳粮价。粮食从何而来?”林凡目光一冷,“抄没之前查获的、与曹寅有牵连且证据确凿的几家奸商仓库,其囤积之粮,正好充作官粜之用!同时,严厉打击其他囤积居奇者,杀一儆百!另一方面,鼓励民间互助,富户捐粮者可立碑表彰,或给予其家族子弟入学、为吏的优先机会。”
“其二,安置流民,化害为利。流民并非完全是负担,亦是劳力。将流民登记造册,青壮者,可组织起来,以工代赈!如今宛城城防、道路、水利皆需修缮,可让他们参与劳作,管吃住并支付少量工钱,既可缓解其生存压力,又能完成公共工程。老弱者,可分散安置到各县乡,鼓励当地百姓接纳,每接纳一户,减免部分税赋。同时,可在流民中选拔可靠者,充实郡兵缺额或作为屯田劳力。”
“其三,工坊调整,军民兼顾。军械生产不可停,但需改变方式。采用‘轮班制’,让工匠得以休息,并提高效率薪酬,激发其积极性。同时,划出部分工匠和产能,专门生产民用急需之物,如农具、锅碗等,以平抑物价,满足民生。墨家诸位大师可侧重于技术指导和关键部件生产,无需参与普通劳作。”
“其四,整顿吏治,清理积案。主公,”林凡看向刘擎,“此事需您亲自出面。举行一次‘听政日’,公开审理积压的重要案件,尤其是涉及豪强欺压百姓、土地纠纷等案件,务必公正裁决,以彰显府衙权威,收揽民心。同时,可提拔一批在战事中表现突出、精通政务的基层吏员,充实各级官府,替换那些庸碌或心怀二志之辈。”
林凡的思路清晰务实,既考虑了眼前危机,也兼顾了长远发展,更将军事需求与民生恢复巧妙结合。
石韬听得眼中异彩连连,心中的焦虑稍减,连连点头:“先生所言,切中要害!韬这便去安排落实!”
刘擎也松了口气,笑道:“有先生和广元在,本王便可高枕无忧了。听政之事,本王义不容辞!”
政务方面的策略迅速制定并执行下去。石韬展现出了出色的执行力,一道道政令从郡守府发出,整个南郡的行政机器开始围绕着“恢复民生”这个核心目标运转起来。
平粜令的颁布和几家奸商被抄没的消息传出,宛城内的粮价应声下跌,百姓欢呼雀跃,对郡府的信任度大增。官粜点前排起了长队,秩序井然。
以工代赈的政策吸引了大量流民青壮,城防加固、道路修缮、水利疏通等工程迅速展开。流民们有了活路,看到了希望,原本的不安和躁动逐渐平息,甚至对给予他们工作的郡府产生了感激之情。
工坊实行轮班制后,工匠们的疲惫得到缓解,效率反而有所提升。少量民用物资的生产,也稍稍缓解了市面上的短缺。
刘擎的“听政日”更是收到了奇效。他本身形象亲民,又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处理几桩积压已久的豪强欺压良善案件时,表现出难得的公正和果断,狠狠打击了地方劣绅的气焰,赢得了普通百姓的交口称赞,“刘青天”的名声不知不觉在民间流传开来。
然而,就在政务看似顺利推进之时,两股暗流却悄然涌动。
一股来自外部。林凡那道示弱请功的文书,终于得到了襄阳的回应。然而,回应的内容却让郡守府内刚刚缓和的气氛再次凝固。
来的不是嘉奖令,也不是物资调拨单,而是一道由别驾蒯越签署的“询查公文”。公文中,以极其官方和考究的辞藻,先是例行公事般地表彰了刘擎林凡等人“戮力王事,保全疆土”的功劳,但紧接着,话锋一转,提出了数条极其尖锐的“疑问”:
其一,询南郡此次抗击袁术,具体斩获、缴获、己方损失之详细数字,要求“分列明细,不得有误”,并需附上军中司马、功曹之联署证明。
其二,询“雷火”破敌之具体细节,要求提供“工匠姓名、所用物料之确切配方与比例、打造之工艺流程”,美其名曰“州牧欲览其详,或可推广全军,以壮荆州武备”。
其三,询“兖州曹孟德赠马”之事,询问“曹刘素无往来,何以忽赠重礼?其间可有信使往来?所谈何事?”,要求“具实以报,勿得隐瞒”。
其四,令南郡“鉴于此次损耗巨大,当以休养生息为重”,要求“上报郡兵员额削减计划及府库开支紧缩方案”,并“暂缓一切非必要之工程及军械打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