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虽然已在林凡预料之中,但此刻从糜竺口中得到证实,依旧让他心神一震。刘琦终于站出来了!这意味荆州的内部矛盾彻底公开化、激烈化,蔡瑁想要平稳投降曹操的打算,已经破产!
“此乃义举!”林凡点头表示赞同,“琦公子名正言顺,理应如此。”
糜竺继续道:“然则,蔡瑲在襄阳经营多年,树大根深,更有曹操为外援,琦公子虽有黄祖、文聘将军支持,然则力有未逮,形势依旧危如累卵。我家主公与刘景升同为汉室宗亲,更有衣带诏讨贼之责,岂能坐视景升兄基业被奸佞所篡,荆州百姓遭战火涂炭?故而,我家主公已决定,即刻起兵,响应琦公子,共讨国贼蔡瑁、曹操!”
刘备要动手了!林凡眼中精光一闪,这无疑是搅动荆襄局势的又一记重锤!但他立刻抓住了糜竺话语中的关键:“皇叔高义,林某佩服。然则,此乃荆襄内部之事,皇叔欲如何行事,与我这败退之师,又有何干系?别驾在此等候林某,总不至仅仅是为了告知此事吧?”
糜竺看着林凡,目光诚恳,语气愈发凝重:“军师明鉴。我家主公与诸葛军师皆言,林军师乃世间奇才,胸怀大志,更兼心系黎民。此番南阳之困,非战之罪,实乃蔡瑁背刺、曹操势大所致。军师虽暂受挫,然根基未失,威望犹在,尤以昨夜突围逆袭之举,足见军师与麾下将士之悍勇忠贞,天下罕见!”
他顿了顿,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几分,却带着更强的穿透力:“如今局势,曹操北顾之心因关云长将军兵临伊阙而暂缓,然其吞并荆州之志不死。蔡瑁虽受挫于军师,然其掌控襄阳,水军实力尚存。若军师率残部返归宛城,固然可凭城坚守一时,然则外无强援,内乏粮秣,北有曹仁重兵围城,南有蔡瑁水军威胁,西面……亦难保曹操不会另遣大将经略,宛城终成孤城,陷落恐是早晚之事。届时,军师与刘擎公一番心血,付诸东流,岂不令人扼腕?”
这一番分析,可谓句句戳中林凡目前的死穴,将他面临的绝境剖析得淋漓尽致。林凡沉默着,没有反驳,他知道糜竺说的是事实。仅仅退回宛城,不过是延缓死亡的时间罢了。
糜竺见林凡不语,知道其心已动,便抛出了最终的来意:“故而,我家主公与诸葛军师之意,是想请军师,暂弃宛城孤地,移师南下,与我军合兵一处,共保荆襄!我军愿以新野、樊城等地为军师根基,钱粮军械,亦可竭力供应。你我双方,合则两利,可共抗曹贼,保境安民;分则两害,必被曹操、蔡瑁逐个击破!此乃肺腑之言,亦是眼下唯一生机,望军师三思!”
合兵一处?移师南下?与刘备集团合并?
糜竺的话,如同惊雷,在林凡耳边炸响,也在不远处竖耳倾听的石韬、徐凡等人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这意味着,林凡将放弃独立的地位,投入刘备麾下!虽然糜竺措辞委婉,说是“合兵”、“共保”,但主客之分,一目了然!
石韬脸上瞬间血色尽褪,他几乎要忍不住出声反对!南阳是林凡和他一手一脚、历经艰难打下的基业,是他们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实现抱负的起点!如今虽然受挫,岂能轻易拱手让人,寄人篱下?
徐凡等将领也是面面相觑,脸上充满了挣扎与不甘。他们追随林凡,是因为相信林凡能带领他们在这乱世杀出一片天地,若投入刘备麾下,他们这些“客军”又将处于何种地位?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死死地盯在了林凡的背影上。这一次的抉择,比是否攀爬鹰嘴涧绝壁更加艰难,更加关乎未来!
林凡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在地上划动着,没有人能看到他此刻的表情。他的内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斗争。糜竺的话,虽然直接,但确实是眼下最现实、也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出路。退回宛城是死路,流窜山林更是自取灭亡。投靠刘备,借助其力量,确实有机会活下去,甚至借助刘备这面“汉室宗亲”的大旗,在未来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历史上,刘备也确实最终成就了帝业……
但是,代价呢?代价就是失去自主权,成为刘备集团的一部分,或者说,附庸。他林凡穿越而来,熟知历史进程,拥有超越时代的见识,难道最终的目的,就是成为刘备麾下的一员将领或谋士吗?那他与历史上的徐庶、乃至后来的法正、黄权等人,又有何本质区别?他的抱负,他想要改变的东西,在刘备的麾下,又能实现多少?诸葛亮会允许一个能力、声望都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长期存在于刘备集团的核心吗?
这是一个关乎生存与尊严,现实与理想的终极抉择。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缓缓流逝。远处,似乎隐隐传来了大队骑兵奔驰的沉闷声响,曹仁的追兵,越来越近了。
糜竺并不催促,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显示出了极大的耐心与诚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