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枭雄与仁君的对峙
断弦的余音还在帐内盘旋,李煜望着琴上崩断的银丝,指尖的温度仿佛被那声脆响一同抽走。符太后驾崩的消息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五脏六腑都在发疼,而北汉兵败的噩耗,更让他心头那点仅存的侥幸彻底崩塌。
耶律璟猛地一拳砸在案几上,舆图边缘的绢帛被震得掀起一角,露出汴梁城外那条标注着“赵匡胤回师路线”的红线。他脸色铁青,胸口剧烈起伏,显然也被这接连的变故搅乱了心神,可开口时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传朕口谕,让萧思温率三万骑兵即刻南下,务必在赵匡胤抵达汴梁前,截击他的粮草补给!”
帐外的侍卫刚应声要走,李煜忽然上前一步,拦住了他。这一举动让耶律璟愣了愣,随即眼中燃起怒火:“李煜,你又要做什么?”
李煜没有看他,目光依旧落在那根断弦上,声音轻得像帐外的雪沫:“辽主,不必截击了。我们……撤军吧。”
“撤军?”耶律璟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怒极反笑,“李煜,你是不是被吓傻了?北汉兵败,符太后驾崩,正是我们趁乱发难的时机,你居然说撤军?”
“这不是时机,是绝境。”李煜终于抬起头,眼中没有了先前的犹豫,反而多了几分决绝,“北汉折损三万大军,北线已无牵制;符太后驾崩,汴梁军民只会把恨意归咎于我们这些‘趁火打劫’的外人,赵匡胤回师时,他们必定箪食壶浆以迎。我们联军本就是利益拼凑,南汉刘鋹贪利,后蜀孟昶怯懦,一旦见势不妙,只会倒戈相向。此时不撤,难道要等赵匡胤站稳脚跟,再率大军将我们逐个击破吗?”
“你懂什么!”耶律璟上前一把推开李煜,侍卫趁机溜了出去。他指着舆图上的利州,怒声道:“后蜀孟昶虽胆小,可汉中之地是他梦寐以求的,朕已许他战后划归,他不敢不出兵!南汉刘鋹贪财,岭南盐铁独营权足以让他铤而走险!只要萧思温能截住粮草,赵匡胤回师也是强弩之末,我们仍有胜算!”
“胜算?”李煜自嘲地笑了笑,走到案前,指尖划过舆图上南唐的疆域,“辽主的胜算,是建立在牺牲南唐的基础上吗?你辽军地处北方,即便战败,还能退回草原;可南唐呢?一旦赵匡胤掌权,第一个要灭的就是江南!我若为了你的‘胜算’,把南唐拖入万劫不复之地,我有何颜面去见江南百姓?”
“你南唐想独善其身?”耶律璟眼神一冷,语气带着威胁,“别忘了,是你主动派徐铉来与朕结盟!如今箭在弦上,你想撤?可以!但你得想清楚,撤军之日,就是朕与赵匡胤联手灭唐之时!”
李煜的心猛地一沉。他知道耶律璟说得出来做得到,辽与南唐本就无深厚情谊,不过是因共同的敌人暂时结盟。一旦盟约破裂,辽为了利益,完全可能与赵匡胤达成妥协,牺牲南唐换取更大的好处。
帐外的风雪似乎更紧了,帐帘被吹得猎猎作响,像是在为这场对峙助威。李煜扶着案沿,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脑海里不断闪过两个画面:一个是汴梁城里抱着玉玺哭泣的柴宗训,一个是金陵城外秦淮河畔的百姓。他既不忍见幼主蒙难,更不敢拿南唐的国运冒险,两种念头在他心中激烈交战,几乎要将他撕裂。
“辽主,”李煜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平静下来,“我并非要独善其身,只是觉得此时进攻,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不如我们暂且按兵不动,先观望局势。若赵匡胤夺权后,真对我们发难,我们再联手不迟。”
“观望?”耶律璟嗤笑一声,眼中满是嘲讽,“等你观望到赵匡胤站稳脚跟,他的禁军早就兵临江南了!李煜,你太天真了!乱世之中,从来都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你以为你那点‘不忍心’,能换来赵匡胤的仁慈吗?他在淮南杀我南唐将士时,可曾有过半分犹豫?”
耶律璟的话像一把尖刀,狠狠刺入李煜的心脏。他想起淮南之战中,那些战死的南唐士兵,他们的家人也曾在金陵城翘首以盼,可最终等来的却是亲人的尸骨。他的“不忍心”,在那些逝去的生命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斥候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脸色比先前的侍卫还要惨白:“报……报陛下!南汉急报!刘鋹收了我们的盐铁独营权许诺,却按兵不动,还派使者去汴梁见赵匡胤了!”
“什么?”耶律璟脸色骤变,一把揪住斥候的衣领,“刘鋹竟敢背叛朕?他就不怕朕灭了他吗?”
斥候吓得浑身发抖,结结巴巴道:“刘鋹……刘鋹说,他觉得赵匡胤更有可能夺得天下,想……想投靠赵匡胤,还说要把我们的联军计划……告诉赵匡胤!”
李煜只觉得眼前一黑,险些栽倒在地。南汉的背叛,彻底击垮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希望。联军本就脆弱不堪,如今南汉倒戈,后蜀必定会心生畏惧,也跟着按兵不动,所谓的五路联军,转眼就只剩下辽和南唐两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