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对李筠:大人你说30万?这不是小数目啊大人(四)
许州的晨光刚漫过营墙,中军大帐的门帘就被掀开了。史书抱着一摞账簿,踩着积雪走进来,棉靴底的雪粒在地面融成小水洼,他却顾不上擦,径直走到桌前,将账簿重重一放:“李大人、刘大人,这是上个月的粮草收支和军械赶制进度,您二位得看看,再这么下去,别说三十万禁军,就是三万兵马,粮草也撑不过两个月。”
李筠正和刘词对着地图商议护送懿旨的路线,闻言抬头看了眼账簿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又看向史书皱成川字的眉头,笑着递过一杯热茶:“史先生,先喝口茶暖暖身子。粮草的事,我心里有数。”
“大人心里有数,可账簿上的数字不骗人啊!”史书接过茶杯,却没喝,手指在账簿上划过,“许州府库原本有五千石粮,上个月练兵用了一千五,给工匠发工钱用了五百,再加上新招士兵的口粮,现在只剩两千石了。军械那边更紧张,铁匠铺日夜赶工,一个月也才打了三百副铠甲、五百把长刀,可咱们现在有两万士兵,人均连半副铠甲都摊不上。”
刘词放下手中的笔,看向史书:“史先生,我知道你担心。不过,再过几日就是符太后的生辰,咱们的人就能把懿旨带回来。只要懿旨一到,秦州和阶州的援兵就会过来,到时候他们会带来粮草和军械,情况就能缓解。”
“援兵?”史书叹了口气,将茶杯放在桌上,“刘大人,您可别忘了,秦州和阶州的兵马也需要粮草。马全义将军有两万兵马,王景刺史有三万兵马,加上咱们的两万,一共七万,这七万张嘴每天要吃多少粮?就算他们自己带了粮草,也撑不了多久。更别说大人您还想招三十万禁军,那得多少粮草、多少军械?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是要真金白银、真刀真枪去凑的啊!”
李筠站起身,走到帐外,望着营地里训练的士兵。雪后的阳光洒在士兵们的棉衣上,他们握着长枪刺向木桩,动作虽还不够熟练,眼神却格外坚定。李筠回头看向史书:“史先生,我知道三十万禁军是个天文数字,可咱们没得选。赵匡胤在汴梁大肆征兵,听说已经凑了十万禁军,要是咱们不尽快壮大实力,等他的大军打过来,许州和潞州就守不住了,到时候别说光复后周,咱们这些人,连命都保不住。”
史书跟着走到帐外,看着那些在雪地里奔跑的士兵,语气软了些:“大人的心思,属下明白。可属下是管粮草军械的,得把丑话说在前面。要凑三十万禁军,得先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粮草,二是军械,三是地盘。咱们现在只有许州和潞州两座城,就算把两座城的粮都刮干净,也喂不饱三十万兵马;军械更不用说,铁匠铺就那么几家,工匠也不够;地盘小了,招兵都没地方招,总不能让士兵们挤在营地里练兵吧?”
刘词走过来,拍了拍史书的肩膀:“史先生说的这三个问题,我们也在想办法。地盘的事,等懿旨到手,咱们就出兵拿下陈州和亳州。这两座城离许州近,而且都是产粮区,拿下它们,粮草和地盘就都有了。军械的事,李兄已经让人去周边州府征集铁匠铺和工匠了,再过几日,应该就有消息。”
史书摇了摇头:“拿下陈州和亳州哪有那么容易?那两座城的守将是赵匡胤的亲信,听说已经加强了防备。咱们现在的兵马,能守住许州和潞州就不错了,要是分兵去打陈州和亳州,万一赵匡胤的大军从汴梁过来,咱们腹背受敌,可就麻烦了。”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马蹄声。王仲先骑着马,手里拿着一封密信,飞快地跑过来,翻身下马时差点滑倒:“李大人、刘大人,汴梁来消息了!咱们派去的斥候说,太后身边的宫女已经把懿旨藏在了发髻里,就等十五那天,让咱们的人混进后宫去拿。另外,他们还探到,赵匡胤派了潘美率领五千骑兵,在汴梁通往许州的官道上巡逻,好像是在搜捕咱们的人。”
李筠眼睛一亮,转身对刘词说:“潘美?他是赵匡胤的得力干将,用兵很狡猾。咱们得改改护送路线,不能走官道,得走小路,从汴梁南边的山林绕过来,这样才能避开潘美的骑兵。”
“走小路?”史书连忙说道,“李大人,小路不好走,雪后路面滑,骑兵不好行军,而且容易迷路。再说,山林里说不定还有赵匡胤的斥候,要是被他们发现,懿旨就拿不回来了。”
“不走小路,难道走官道硬碰硬?”王仲先皱起眉头,“潘美的五千骑兵都是精锐,咱们护送懿旨的只有五百骑兵,要是在官道上遇上,根本打不过。”
李筠思索片刻,看向刘词:“刘兄,你觉得咱们派谁去护送懿旨合适?这个人得熟悉汴梁周边的地形,还得身手好,能应对突发情况。”
刘词想了想,说道:“我觉得让赵彦徽去合适。他是潞州的旧部,以前在汴梁周边当过斥候,熟悉那里的地形。而且他身手好,去年在天井关,他一个人杀了十几个禁军,是个可靠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